第C44版:青梅煮酒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文学沙龙

让我们成为晚报粉丝

晚报为我

打开另一扇门

讲述人:彭永强

大抵是读初中时,受一位写诗的语文老师影响,我开始迷恋上了阅读,与之同时,自己也东施效颦般写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那时,我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这“乘桴浮于海”的梦想让自己变得另类,变得自以为是。

然而,我的作家梦很快就幻灭了。读初中时仅仅是“临渊羡鱼”。念高中时,我开始学着“退而结网”了。可是,一篇篇自以为精彩绝伦的文章投向各报刊,陆陆续续如泥牛入海,一去不返,我的自信与狂妄也随之一点点飘渺起来,虚妄起来。抱怨一段时间“伯乐不常有”之后,我便偃旗息鼓了,放弃了所谓的“特立独行”,一心只读高考书,渐渐的,泯然众人矣。

大二那年,出身贫穷农家的我,为了糊口,只得忙于各种勤工俭学之类的活动。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哥们竟然在《郑州晚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随后不久,就收到了报社寄来的五十元钱稿费。哥们的这笔意外之财,被大家毫无争议地在一家小餐馆瓜分了。微醺之际,大家一个个摩拳擦掌,发誓要努力读书,勤奋写作,创出一番天地来。

哥们的稿费唤醒了我早已放弃的作家梦。那个秋季,我在两天的时间里,写出了五篇小文章,先后投给了《郑州晚报》。

三四天之后,我就收到了副刊编辑回复的电子邮件,编辑对我的习作给予了鼓励与指导,并表示将在随后出版的报纸上刊发我的一篇小文章。直到许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那位副刊编辑对文学新人一向青睐有加,以鼓励新人、培养新人为己任。事实上,也是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在《郑州晚报》发表的处女作原本还是很幼稚的,那精心的编校过程,凝聚了编辑老师多少的心血……

自从在《郑州晚报》发表第一篇文章后,我对阅读与写作的兴趣一时间猛然大增,而且从收到的第一笔稿费中,我意识到自己还可以通过赚取稿费补贴生活,甚至养活自己。随后,我又在《郑州晚报》发表了几个“豆腐块”,同时,还开辟了新的“阵地”,省内外别的报刊也陆续发表了我的作品。大抵也是生存压力的缘故,我强迫自己多看多写,在大学的最后两年,仅仅依靠稿费,我基本已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了。或许是基于这样的谋生本领,大学毕业前后,我才有了继续考取研究生的想法……

研究生毕业之后,由于有近百万字的作品发表,甚至有文章被选入中小学生教材及教辅书籍,我得以顺利留校。如今,已工作数年的我,基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也顺利成为省作家协会的一名会员。尽管自己在文学上的成绩仍旧微不足道,但回首坎坎坷坷的来路,自己仍然是感慨颇多。其中有一点毋容置疑的是,《郑州晚报》在我人生的旅程中,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这才使得自己离年少的梦想越来越近,使得自己过上想要的平凡而真实的生活!

一句话改变一生的命运

讲述人:陈海

高中毕业那年,我随老乡到郑州一家建筑工地打工,虽说收入可以,但又脏又累,忙碌一天下来,浑身发酸,不想动,躺倒就睡着了。一天晚上,坐在屋里等待外出的老乡,百无聊赖,随手拿起桌上一张《郑州晚报》看了起来。当我看到一篇报道,介绍本市一位青年不畏生活坎坷,自学成才的经历后,里面的“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

一句话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记得在学校读书的日子,我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在班上传阅。平日里,我把零花钱攒起来,购回《西游记》、《三国演义》、《文学名言录》和《文笔精华》等文学书籍来阅读。在似懂非懂之间,那些名言名句,常让我激动不已,夜不能寐,并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文学大师一样写出一部部砖头一样的名篇巨著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一所山村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大山里四季变化分明,日子也是相当艰辛的,有多少人的青春梦想被现实生活击得粉碎。我有点不甘心,于是便开始了乡邻眼中的“另类”生活。除了每月微薄的薪水里留一点糊口外,余下的钱除了买书,我还自费订阅了一些报刊。屋里除了一台收音机外,其他物品皆是书报。每当学校放假或者遇到空闲,我就把报刊上面一些心仪已久的文章裁下来,贴在一个装订好的本子上,时间一长,我就拥有了好几本装订本。它们是我的至爱,我的宝贝,轻易不示人。

闲暇之余,我凭着自己的文字功底把身边的新鲜事写成稿件寄给新闻单位,没多久,一篇介绍一位老农无偿给邻居送红薯芽的百字小稿上了报纸。读着那些飘着墨香的文字,我激动不已,放在枕边,至少读了50遍。从此,把手中的笔捏得更紧了,我的写作热情更高了,一发不可收。

每逢周末、节假日及所有空闲时间,我徒步翻山越岭采写新闻稿件。几年下来,我的足迹踏遍了方圆百里的山山水水,洒下了数不清的汗水。自小体弱多病的我,体质也逐步强健起来,很少吃药打针。更为可喜的是,我的文字功夫也得到了提高,采写的稿件先后被《郑州晚报》、《河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采用,还多次获奖,并多次受到各级宣传部门的表彰奖励。

知识改变命运。由于我的不懈努力,我告别了艰辛的乡村生活,被聘到县农行办公室工作。工作环境变了,但我依旧痴情难改,白天工作,晚上写作已成习惯。虽然窗外霓虹灯闪烁,灯红酒绿,我亦心静如水,不羡不慕。近年来,我先后在中央和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言论和文学作品800余篇。

工作在不断变化,我总是千方百计坚持阅读《郑州晚报》,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她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是她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晚报沙龙的网友们

讲述人:微澜

许多年以来,我养成了一个嗜好,工作之余喜欢到一些文学论坛闲逛。逛来逛去,不经意间发现了忆石中文网的一个去处——河南文学沙龙。这里几乎聚集了河南省所有爱好文学的朋友,每天笑语喧哗其乐融融。有一天,晚报的副刊编辑陈泽来老师组织了一个踢楼赠书活动,全国各地的文友们蜂拥而至,一天之间居然发了两万多个帖子。由于文友们太过疯狂,竟将网站的服务器踢爆了,在等待网站维修的一两个小时内,大家都不忍离去,网站甫一恢复,大家立即一拥而入,纷纷占山为王。我的激情在那一天被彻底点燃了,以后我很少去其他论坛闲逛,开始停留在这一片热土上。

待的时间久了,我发现大家喜欢这里是有很深层的原因的。一是这里的文友们大都用真名和笔名上网,很少有稀奇古怪的网名,从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二是这里有《郑州晚报》的在线征稿论坛,稿件可以自己设置加密,有时候文章贴出后不到五分钟,就能收到版主和编辑老师的跟帖点评。三是沙龙里长期活跃着一批著名作家、期刊编辑,为普通读者修建了一条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快车道。平日里,大家聊天灌水,在交流互动中慢慢领悟了晚报的办报宗旨,很多人因此成为晚报的忠实订户和铁杆读者。

通过晚报的这个文学论坛,大家逐渐熟络起来。这种倾盖如故、惺惺相惜落脚到现实中就是欣然相聚、把酒言欢。有时候哪位网友发表了作品,哪位网友出版了自己的文集,只要在论坛里发帖召集,相熟的网友都会欣然相聚以示庆贺。甚至有时有人突然觉得郁闷和心绪难解,哪怕当时已是半夜零点,也会有人积极响应,齐奔某地摊为其化解胸中块垒。在一个个不太高档的酒馆和一个个不讲礼仪的地摊,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聚会上,留下了无数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和典故。

数年来,陈泽来老师的“甘普”已经成为聚会的一大亮点,由于他的普通话吸收了河南、甘肃、北京等地的方言和俚语,他发言的时候大家必须屏住呼吸、侧耳倾听。陈老师的酒量储备是太平洋级的,久而久之,大家敬酒时都要将矛头对准他。“无业良民”是新乡的一个网友,由于某次聚会许诺要请大家吃烤羊腿,但是历经大象腿、恐龙腿等演变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兑现,到如今已经成为沙龙的一个著名典故。“乡村五月”是鲁山的一位文友,每次郑州聚会他都不远百里赶来,匆匆一聚又匆匆离去,为了享受相聚的美好,不惜花几倍的时间跑在路上,其执著精神让人感动。魏欣本来是一个以写长短句为人生至乐的诗人,可是在河南沙龙这样一个温馨、活泼的氛围里,他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搞笑灌水,并乐此不疲,差点荒废了诗歌伟业……

晚报的这个文学沙龙,让大家从老死不相往来到心手相携肝胆相照,甚至让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都相形见绌。春去秋来,新老网友渐次更替,但大家对晚报的那份热爱与痴情,始终不曾改变。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280600 2011-05-31 00:00:00 二 无标题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