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话题:央视调查3元钱药品涨到30元 三甲医院加价最多
网友发言
用公开透明应对“塑化剂风波”
个税调整征求意见是一次税启蒙
0602xsj
0602xmt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用公开透明应对“塑化剂风波”

台湾地区因塑化剂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风波持续蔓延。截至目前,受“塑化剂风波”牵连的厂商已达206家,台湾地区几乎所有食品大厂都被卷入其中。国家质检总局网站5月31日公布《暂停进口台湾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名单》。(6月1日《新民晚报》)

应对“塑化剂风波”不能止于暂停进口

事实上,依照重视食品安全保护公民健康的国际惯例,每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不应该是等到彻底确认相关产品有问题以后才要求下架或者暂停进口,而应该是对相关产品先行下架或暂停进口,确认没有问题才重新允许上架或恢复进口。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有价值的“谨慎”。

具体到“塑化剂风波”,暂停进口只是将问题产品拒之境外的消极应对,采取的是一种被动防守的姿态。而民众的期待显然不止于此,他们还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在食品安全面前更为主动更为积极一些。比如说,在暂停进口问题产品之前已经进口的相关产品,需不需要及时下架封存?我们应不应该对台湾涉嫌产品展开有针对性的大规模稽查?更进一步,大陆食品有没有添加塑化剂?为何不立刻开展塑化剂专项检测活动,让消费者真正感到安心? 舒圣祥

食品出了问题别藏着掖着

还算欣慰,在“塑化剂风波”持续发酵,台湾民众人人自危,内地百姓惴惴不安之际,我们终于不仅等来了一些地方的专项突击检查,还盼来了国家质检总局的一纸清爽“名单”,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涉事的生产企业以及“拒绝入内”的产品种类名单。只是,这似乎离公众期待的信息公开、行政透明还有些距离。

不仅公布的名单有问题,就连职能部门的执法过程也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比如,在台湾问题饮料刚刚出现之际,国家质检总局官员就曾道理铿锵地告诉众人“为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已要求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来自台湾地区相关添加剂和饮料等产品的检验监管”。但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都检查哪些添加剂和饮料,采用的标准是什么,公众并不知晓。

历史经验早就证明,对突如其来的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捂着藏着掖着只会让事件向更坏处发酵,而行政不作为或干脆关起门来执法则更是火上浇油。而对这一场风起云涌的“塑化剂风波”来说,唯有靠媒体的正确引导、政府的及时出手,更主要的是职能部门公开透明的执法运作,才能解民于忧虑之中。 崔中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