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贾寨镇马楼村,黄河故道河堤上有一处“四合院”,大门上写着“贾寨镇敬老院”几个字。
马楼村村民刘建国说,“四合院”就是孙成乐夫妇的幸福院。48年来,孙成乐夫妇共收养49名老人和36名孤儿,他也以“儿子”的身份,送走了41位老人。晚报首席记者 何水清
为报恩,小夫妻自挑重担不弃孤老孤儿
孙成乐和妻子都是在幸福院里长大的孤儿,在幸福院里,他们得到了父母般的呵护。
1965年,年仅20岁的孙成乐由几位孤寡老人主婚,和比他大一岁同是幸福院孤儿的刘巧真结成了患难夫妻。
20世纪70年代初期,因为种种原因,幸福院就要解散了,孙成乐和刘巧真将又一次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命运。
那些不谙世事的孤儿虽然不知道眼下发生了什么,看到这个场面,也一齐围住孙成乐和刘巧真不让走。
看到这种场面,老人们也哭了,他们边哭边劝两个年轻人:“孩子,别惦记我们啦,你们趁年轻就出去闯荡吧,活一天算一天,这些孤儿,上级也会管的,反正政府不能让他们饿死。”
孙成乐和刘巧真望着这些老人和孩子,“扑通”跪下了:“俺俩是在幸福院长大的,说什么也不能丢掉这个家,丢掉你们这些长辈和孩子,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俩都要把这个家支撑起来……”
从此,孙成乐夫妇肩负起幸福院的重任,踏上了艰难的人生之旅。
为助人,两双手扒开30亩黄河故道荒滩地
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们,吃喝问题是最让他们头疼的一件事。
1970年冬,孙成乐发现村北黄河故道上有些荒芜的河滩地,那里离家不远容易照看。和妻子商量后,他决定开垦荒田以补贴家用。
河滩里的荒地不仅草高稠密,且草层深厚,用铁锹根本就掘不动,一天也就能开个一平方米多。
一天一平方米,几十年积攒下来他们已经开了30多亩荒滩。
1976年的秋天,他们在河滩地上种的高粱已经扬起了红米,刘巧真也怀了身孕,这“双丰收”使夫妻俩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
为责任,几十年天天天不亮忙到天大黑
开荒种地已够艰难,可粮食变成食物也不算容易。
20多人吃饭,一天磨一道面、一天蒸一锅馍、一天挑一缸水、一天洗一堆衣……其艰辛程度也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孙成乐忙地里,刘巧真就得照顾家里。
蒸馍做饭,一天要吃掉二三十斤面,这二三十斤面粉变成了出笼的馒头,巧真已是累得连拿筷子的劲都没有了。
院内没有水井,吃水要到堤下1公里外的土井去挑。吃、喝、洗、刷,一天少说也得十几担水。晴天还好,遇到雨天、雪天,泥泞光滑的上、下堤路,孙成乐只得拄着拐棍。
幸福院内老人多,看病吃药是个大问题,开荒种地勉强能解决温饱,花钱呢?尽管夫妻俩起早贪黑拼命地干活,但日子过得仍然十分艰难,常有捉襟见肘之感。万般无奈,孙成乐只好让大点的孩子和自己一起去黄河故道网鱼,然后拿到集市上卖。
“几十年了,每天都不容易,生活的重担每天都在考验着我们的良心。”孙成乐说得实实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