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6版:红色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不是李向阳”
有红色线索请告诉我们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我不是李向阳”
郭兴:他融合了很多武工队长经历,我不能一个人独占荣誉!
1944年郭兴在进城前化装成伪军便衣人员。
如今88岁的郭兴身体依然硬朗。
22岁时的武工队队长——郭兴

他曾在17岁时,勇闯日军营地,打死数名日军;他曾火烧日军粮草库,烧掉日军大批粮草,他曾巧设计谋,让敌人自己打自己。他就是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双枪队长”李向阳的原型郭兴。虽然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李向阳的原型,但如今已88岁高龄的郭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并不愿意称自己为“李向阳”的原型:“李向阳融合了我们很多敌后武工队队长身上的特点,我不能一个人独占荣誉!”但当英雄的记忆被唤醒时,当年像“李向阳”那样双枪杀敌的豪情又回到老人的脸上。

郭兴1988年从北疆军区司令员任上离休后,他就定居洛阳,过着除了读读书外就是练练毛笔字的悠闲生活。当地人还把通往他住所的一条道路起名为“向阳路”。晚报记者 袁帅 文/图

17岁“双枪队长”勇闯敌营

今年已经88岁的郭兴老人,身体非常硬朗,面色红润,耳聪目明。

郭兴回忆,1940年的一天,一支八路军队伍路过郭兴的家乡河南省辉县,郭兴瞒着父母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当时,我只有16岁”。

读过几年书的他聪明机敏,很快得到当时太行军区七分区的皮定均司令员的赏识,第二年他就被派回家乡组建敌后武工队,并出任武工队队长。

临行前,皮定均司令派给他2个战士、2支枪、3发子弹,并下达“作战指标”:一年内要组建起一个连的兵力,并要消灭105个敌人,这其中除伪军外要包括5名日军。

接下来,郭兴带着自己的“队伍”,利用游击战术在消灭日伪军的同时逐渐武装起自己的队伍,敌后武工队也慢慢由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40多人。

由于害怕遭到袭击,日军往往是百余人一起出城“扫荡”,相对比较弱小的武工队不敢贸然进攻。眼看一年的期限就要到了,消灭5个日军的目标还远没有完成,郭兴有些按捺不住了:“冲进城去,杀他几个!”

一天中午,郭兴化装成日军小队长,骑上高头大马和两个队员来到日军盘踞的一座县城。他们打死4名伪军门卫,向城内日军驻地冲去。时值中午休息,一些日本兵在街上闲逛,他们多数都没带枪,只在腰里别一把刺刀。郭兴策马快跑,手拿双枪,和两名队员一起,见日军就开枪。短短20多分钟,整个县城内已被搞得人仰马翻。等日军反应过来时,郭兴他们已跑出县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从此,日军一听到武工队就胆战心惊,郭兴的名字也在那片土地上流传开来。

一把火烧掉日军10万斤粮食

1943年夏天,日军将抢来的近10万斤小麦,堆放在辉县南关西头艾家干果行的一个大院里,待机运往新乡大本营和日军作战前方。这时,武工队接到上级命令,“不能让敌人运走一粒粮食”。

一天,郭兴和3名队员化装成“日本鬼子”,赶着一辆装满杂草的马车来到了日军的粮仓前。

七八名光着膀子的伪军正在划拳喝酒,身着日本军装冲进来的郭兴又用日语大喊一声:“立正!”这些伪军被眼前这“皇军”的气势镇住了,马上站成了一排。郭兴的队员用手中的日本刺刀把这些伪军赶到了一个房间,并锁上了门。

接着,郭兴他们卸下马车上的杂草、煤油和炸弹。一边向日军粮食上泼洒煤油,一边将一个又一个炸弹埋进了粮食里。扔下点燃的火把后,郭兴他们就立即撤离了现场。不一会儿,粮库上空就冒起了滚滚浓烟,日军的整个粮仓变成了一片火海。“轰!轰!轰!”粮仓内的炸弹不断爆炸,日军不敢靠近,只能眼睁睁看着军粮被烧光。

巧设计谋让敌人自己打自己

《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神出鬼没、足智多谋,而现实中的“双枪队长”郭兴也同样是聪明机智。

1943年8月份,八路军一二九师发动了一场战役,重点打击占领河南省林县和辉县北部的日伪军。在战斗过程中,伪军一部被我军包围,辉县城内的100多名伪军得到命令后连夜赶去增援。郭兴受命牵制这股伪军的行动,打破他们的增援计划。

那天晚上月黑星稀,他们把耳朵贴在地上探听路上的动静,不一会儿就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从声音上判断,敌人比武工队要多好几倍,靠硬拼肯定完成不了任务,唯一的办法就是拖住敌人。这时一名队员惋惜地说:“要是咱们大部队在,那该多好啊!”这句话一下激起了我的灵感,我回身指指小屯村炮楼低声对队员们说:“咱就趁天黑,让他们来个狗咬狗。”

待最后一排敌人从我们跟前走过去后,我压低声音喊了一声:“打!”我们7个人分别向炮楼和刚过去的伪军开枪。由于我们打的是排枪,听起来像是机关枪的点射,而手榴弹爆炸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就像打小钢炮一样响亮。伪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声和爆炸声吓得魂飞魄散,乱作一团。就在伪军混乱之际,炮楼上突然枪声大作,枪眼里喷射出红红的火舌,子弹在玉米地里乱飞。一个伪军突然惊慌地叫道:“八路!八路!炮楼里头是八路!”他们随即也毫不示弱地进行还击。

看到敌人双方接上了火,队员们紧随郭兴悄悄撤离了。但敌军双方却一直打到天亮才停下来。等枪声停下来时,被围困的伪军已被八路军全部消灭。

巧扮“花姑娘”诱敌中地雷

1944年秋天的一天夜里,郭兴悄悄摸进了北寨村。北寨村是鬼子的临时据点,驻有一个中队的兵力。村南关有鬼子的哨兵把守,来往行人,都要搜身。“一定要想个好办法。”郭兴说,他到一户老乡家,借来了农村妇女的衣服、头巾和篮子,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农村小媳妇。

郭兴扭扭捏捏地走着,走到离站岗的鬼子兵20多步时,停住了脚步,冲鬼子一笑,转身又扭扭捏捏地往回走。站岗的3个鬼子兵眼睛直勾勾地望着他,唔哩哇啦几声,就朝他追去,边追边“花姑娘”地喊。

“小媳妇”在前面跑,鬼子兵在后面追,眼看要赶上了,“小媳妇”把篮子往地上一放,麻利地钻进了庄稼地。

鬼子兵没追上“小媳妇”,注意力就转移到篮子上。他们将蒙着的羊肚手巾掀开,想看看篮底放的是啥东西,谁知道是两颗地雷,引线就系在手巾上。只听“轰”“轰”两声巨响,当场就把鬼子兵炸得血肉横飞。

“我不是李向阳”

在郭兴的带领下,武工队越战越勇,就像电影里那样,好戏连台。

比方说,在飞驰的火车上抓鬼子、深入敌巢抓“舌头”、夜炸洋桥、火烧城隍庙、西王庄截粮、智擒汉奸“贾大头”、攻打高家庄等许多漂亮战斗,都是武工队的杰作。这使武工队的名声越来越大。当时群众中流传着“郭兴武工队,伪军见了求饶,鬼子见了害怕”、“郭兴今夜要谁的命,等不到五更天”等许多夸奖武工队的顺口溜。

1947年元旦,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的晋冀鲁豫军区发表通令,嘉奖郭兴率领的武工队为“规模武工队”。新华社记者朱穆之随武工队采访,写了长篇通讯《人民的旗帜——记太行群英会郭兴模范武工队》。新中国成立后,作家星夜深入采访,创作了小说《平原游击队》。长春电影制片厂又摄制了电影。自此,抗日英雄郭兴的故事传遍了全国各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兴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朝鲜战争结束后,他被选派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后,任济南军区干训科长、军训科长、训练部副部长、陆军第五师副师长、师长。1982年后,任北疆军区司令员。1988年10月离休,定居洛阳。

郭兴说他最大的幸福就是现在还活着。

现在,他平时除了看报就是练练毛笔字。一次,他试着写出他一手带出来的战友中那些牺牲的人的名字,结果写了80多个,他都清楚地记得他们牺牲的时间。第一个牺牲的是他带出来的同村人,叫王贵田,年仅22岁。郭兴说,没有这些人的死,就没有他的生。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1995年,作为电影《平原游击队》队长李向阳的生活原型的郭兴,在北京受到江泽民主席和军委领导的亲切接见。

要到达老人现在居住的新疆军区洛阳干休所,需要经过一小段路,叫“向阳路”。原本它是一条小土路,没有名字。自打郭兴老人近20年前搬进来后,当地把这条小路平整了一下,取了这个名字。

尽管如此,老人依然强调“我不是李向阳”。郭兴声音响亮地说:“那是艺术作品,我哪有电影演得那么神?李向阳融合了我们很多敌后武工队队长身上的特点,我不能一个人独占荣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