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2版:寻找郑州送水哥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送水哥”有几句心里话
托晚报给大家说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从去年开始,晚报记者苦苦寻找他的踪迹
昨天,几经周折拿到他的手机号码
郑州“送水哥”有几句心里话
托晚报给大家说说
“希望大家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我个人只想静下心来,把送水的事继续做好”
桥下的饮水机,给很多人带来了一个好心情。(注:他可不是“送水哥”。)
一排水桶整齐地摆放在郑汴路桥下的饮水机旁。

从去年开始,晚报记者苦苦寻找他的踪迹

昨天,几经周折拿到他的手机号码

郑州“送水哥”有几句心里话

托晚报给大家说说

“希望大家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我个人只想静下心来,把送水的事继续做好”

昨天,是周口太康小李来到郑州的第一天。

刚刚收完麦,小李趁农闲来郑州打零工。

像其他工友一样,他也在中州大道农业路桥下等活儿。

中午时分,天气有些闷热。小李把手伸进裤兜,摸了几下,掏出几张发旧的纸币。

“买瓶矿泉水去。”站起身,小李拍了拍屁股,往桥东走去。

“兄弟,别去了,咱桥下有水啊。”旁边一位工友赶紧叫住小李,往桥南的方向指了指。

顺着桥下往南不足200米的桥墩下,摆放着一台崭新的饮水机。

“刚来不知道吧,咱这桥下几年来都不缺水喝。”来自开封的工友小张笑得很开心,“有位热心的老大哥,几年来一直在给咱送水,幸福吧。”

晚报记者 常亮 文/图

“送水哥”这个人,晚报一直在追寻

去年9月,一家媒体曾刊发过这位热心人送水的报道,由于未能见到他,所以报道篇幅较小。

从那时起,晚报记者一直想找到这位默默无闻的热心人。

然而,当晚报记者来到中州大道时,公交调度站一名工作人员说,天气转凉,饮水机已被热心人收回。

在公交站调度站做保洁的张女士说:“每年天热,他就会来,给桥下的农民工摆好饮水机。”

今年5月,郑州刚刚热起来,晚报记者一有空就来到桥下,静候他的出现。

“我在这很多年了,从2009年桥下开始有水的时候就在。”来自开封的张拴柱做了一个很无奈的表情,摇了摇头,“可惜,一次也没见过他。”

3月份的一天,有件事让张拴柱印象很深。

那天中午,张拴柱看到了一位开黑色捷达轿车的人,不停从车上往饮水机旁搬水。

张拴柱飞快地跑了过去。那位高高瘦瘦的男士却告诉他,自己只是受人之托来送水,其他情况一概不清楚。

事后,张拴柱曾细细想过,或许那位高高瘦瘦的人,就是送水人。

晚报记者多次追寻, 看到一次背影

桥下的送水点有3个,沿着中州大道,分别设在郑汴路、农业路和东风路口。

所有见过送水人的都说,每次送水,这位热心人停留的时间都很短,短得让人来不及和他说话。

6月17日中午,晚报记者再次来到中州大道农业路口,远远盯着桥墩下面的饮水机,期待着奇迹的出现。

2个小时过去了,只看到几位工人拿着空瓶子接完水后一饮而尽时的喜悦。

晚报记者决定,前往下一个送水点。

距离郑汴路送水点还有200米时,晚报记者突然看到了一个穿灰色短袖的男士忙着整理饮水机旁边的空水桶。

他快速将收拾好的水桶装进车里,匆匆开车离开。

“这几年,我也曾见过他几次,但每次他都不和别人说话,停2分钟左右就走了。”公交调度站的张女士对这个匆匆离去的身影比较熟悉。

带着一丝遗憾,晚报记者围着桥下转了几圈。

“来了这么多次,我都认识你了。”终于,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口中,晚报记者找到了送水人的手机号码。

他的家庭并不富裕,只为农民工兄弟喝点水后有力气干活

打通电话,晚报记者说了好些话,终于,他开了口。

他姓李,今年50岁,只是一家建筑工程公司的小负责人。

每个月平均不足2000元的收入,而且还因经营的情况变得不太稳定。

他向女儿借了一些钱,买了一台制水机摆在家里。

平时送的水,都是李先生家自己加工的。

“老婆负责制水,我负责送水。”李先生的家里变成了一个微型的纯净水加工厂。

说起三年来一直坚持送水的原因,李先生笑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话:“没有更深的想法,夏天热,缺了水,他们哪有力气干活?”

在李先生的工程队里,农民工的身影是他最熟悉的。

农民工干活时的一个印象,深深烙在李先生的心里:“光着膀子的农民工兄弟,满身汗水在烈日下干活……”

李先生下定决心,每年天气炎热的时候,自己就开车给农民工兄弟送水,好让他们有力气干活。

从2009年开始,李先生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3年来,他设立的三个送水点,没有一台饮水机上中断过饮水。

他有一点希望:为了农民工兄弟,请爱护每个水桶

李先生讲了一件让自己心痛的事。

6月初的一天,他开车路过中州大道郑汴路送水点,刻意停下车,在一旁看看还剩余几桶水。

“心里突然很难过。”李先生叹了口气,静了几秒钟,声音变得有些低沉,“我看到,地上所有的水桶都不见了……”

李先生沿着附近的绿化带不停寻找,一位环卫工告诉他,远远看见几位路过的行人,喝完水后顺手提走了水桶。

李先生的声音有些哽咽,丢失水桶的事,以前就曾给他带来过不小的打击。

但偶尔心里会出现矛盾的李先生还是决定,将送水的事坚持下去。

“这么热的天,能给这么多人送水喝,心里很舒服。”李先生说,只希望经常丢水桶的事能够少发生,“最多的时候每天丢五六个水桶,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李先生说,3年来,他至少买了100多个水桶,每个水桶的价格是20元。

他有一句话,想通过记者带给大家

李先生说,最近2年,打听他的媒体很多。

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不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

“希望通过晚报,把我心里的想法告诉大家。”李先生有些腼腆,他思考了近1分钟的时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希望大家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我个人只想静下心来,把送水的事继续做好”。

开封的张拴柱,周口的李光清想对李先生说句话

来自开封的张拴柱一直把寻找送水人的事挂在心上。

他每天在桥下等活的时候,都会刻意用心去看护饮水机旁的几个水桶。

他希望有一天,自己见到李先生时,能多少尽点心意,多帮李先生搬几次水。

周口的李光清平时不爱说话,他总希望有一天见到这位曾让自己在郑州有了“家的感觉”的李先生,能当面向他说一声“谢谢”!晚报和你们一样,也想对李先生说声“谢谢”。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