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饱”不是一个传说
云南贫困山区小学生一天吃两顿,顿顿吃土豆
近日,一篇“云南贫困小学走访记”的帖子在网上流传。网帖说: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汤郎箐小学学生吃饭困难,一日只能吃两餐,天天吃着土豆,身体严重营养不良,羸弱的身躯让人看着心情沉重。很多学生没有见过牛奶,有个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吃个西瓜”,听了让人心酸。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近日赶到禄劝县就此事进行采访。据了解,汤郎箐小学学生吃饭困难的现象确实存在,一些偏远学校的伙食甚至更加简单,学生普遍营养不足。
一日两餐,没有一个胖子
6月13日以来,一篇“云南贫困小学走访记(图文直播连载)”的帖子在各大网络论坛广泛流传。网帖以图文互动的形式,讲述了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翠华镇汤郎箐小学等贫困小学“吃饭难”的困境。
这篇帖子写道:云南这些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海拔高,土地贫瘠,多数地方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玉米和土豆等,经济发展自然滞后,多数家庭领着国家救济金。走访了多所学校,不少学生连牛奶都没见过,没有见到一个要减肥的胖学生。
帖子还配发了一些图片,展现了破旧的学校宿舍和食堂、堆满土豆的墙角、学生围成一圈蹲在操场上吃饭、狭窄的羊肠小道、一贫如洗的学生家庭、墙体开裂的民房、学生在艰苦条件下写作业等画面。
每天只能提供两顿饭
20日,从禄劝县城出发,经过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记者来到了翠华镇汤郎箐小学。学校有一栋很旧的两层教学楼,还有两排砖瓦房作为办公室和宿舍,一间十分简陋的食堂,没有学生集中吃饭的餐桌和凳子。
校长赵金富介绍,学校现有学生141人,98%是苗族,有学前班到四年级共5个班。目前每天有82名学生在学校寄宿和吃饭,由于学校经费和炊事员精力所限,每天只能在11点左右和16点30分左右提供两顿饭。而学生自带的主食主要是土豆。
赵金富说,汤郎箐是一个贫困村,学生家庭贫困的比例高,尽管教育部门在贫困寄宿生补助名额上予以倾斜,但只有50名学生享受每人每年750元的国家补助。现在82人的伙食就是靠这50名指标的补助来维持,而炊事员每个月500元的工资甚至靠每个老师凑50元、学校出100元来维持。
有的学生甚至要背着柴上学
记者在学校看到,学生身体普遍比较瘦弱。记者采访了多名学生,他们都表示没有见过牛奶。赵金富表示,学生没有做过体检,但个头偏小看起来比较明显。四年级的王红燕家离学校有几公里,她和妹妹一起在学校寄宿,她告诉记者,学校的伙食勉强能填饱肚子,但油水比较少,经常感到身体没力气。
禄劝县教育局副局长杨文慈介绍,禄劝县是一个贫困县,像汤郎箐小学这样学生营养欠缺的学校比较普遍,一些偏远山区的学校条件更差,有的学校甚至需要学生背着柴上学,吃的主要是土豆。
像这样的小学一个县有100所
网帖发布后,有网友回帖认为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杨文慈对此表示,禄劝县一直重视优先发展教育,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学生食堂,同时缺少师生宿舍等配套设施。寄宿学生的伙食开支,主要依靠“两免一补”中的寄宿生贫困补助。这些补助被摊平之后,伙食标准就很难提上去。
杨文慈估算,以汤郎箐学校为例,如果让每个学生每天吃上肉,每天需要增加伙食开支约160元,一个月下来就要4000多元,全年需要大约5万元,这对一个学校来说显然难以承受。杨文慈说,目前像汤郎箐这样的小学全县还有100所左右,依靠县里的财力难以解决学生营养问题。
网民关注
网民“学生爱”说:“孩子天真的笑容和困境中相互携手的精神非常感人,我们都应该伸出双手,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作为个人,我们可以和孩子组成长期帮扶关系,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行动起来!”
许多网民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为贫困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献一份爱心。
有的云南企业开始组织员工开展募捐行动,将捐献的资金和物品赠送给禄劝县贫困小学。
新华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