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8版:郑东新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座真正的生态宜居之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一座真正的生态宜居之城
郑东新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之五

□大河报记者 刘江浩 郑州晚报记者 孙娟

东区实践•求新辟蹊径

一尊和谐、遒劲的如意雕塑挺立在郑东新区的绿意之中。

如意,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这是郑东新区的“图腾”,也向人们传递着“和谐”“幸福”的城市理念和美好愿望。

2003年1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奠基,标志着郑东新区建设大幕正式开启。160亩的如意湖水域面积,连南贯北,一个摇曳多姿、充满灵性的水系初现端倪。从此,郑东新区有了一个响亮的名片:水域靓城。

2010年10月16日,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的龙湖动工,相当于56个如意湖大小,比杭州西湖略小,水域靓城名副其实。

站在郑东新区的街头,现代城市的繁华与水域靓城的恬静相得益彰。空中俯瞰,如意湖与龙湖,通过如诗如画的运河紧密相连,形象地构造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如意”。

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几乎成为所有城市的梦想。在求高、求大、求强之风盛行的氛围中,郑东新区独辟蹊径,提出走建设“宜居郑东”之路,摆脱钢筋水泥“堆砌”CBD,这无疑是一个颇具胆识和智慧的抉择。

遵循宜居与幸福这两大现代城市建设的内涵,郑东新区,这座水域靓城一开始就表明了自己“特立独行”的一面。

(一)

城市发展,增强城市功能和建设宜居城市是灵魂。创造性的构思,打破了“千城一面”的尴尬。

2500年前中国的《诗经》中就有“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表达了人们对宜居的向往。

1948年10月郑州市解放时,5.2平方公里的市区内没有一个公园和苗圃,仅有77株行道树,庭院树木寥寥无几。

热爱绿色和自然的郑州市民开始造绿行动,上世纪80年代,因绿化成绩斐然获得“绿城”称号而名扬全国。

2000年,河南省和郑州市的领导在提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郑东新区决策之时,就特别强调了生态和宜居的建设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郑东新区“十年建新区”跨越式发展目标。“宜居”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郑州城市建设历史上。

郑东新区在建设之初,没有单纯效仿上海陆家嘴、深圳福田等样板,而是另辟蹊径。生态、共生、新陈代谢、环形城市,这些至今在国际城市规划领域尚属先进的理念,在9年前进行的郑东新区规划时贯穿始终,至今都不落伍。

郑州第一次站在和西方发达城市同一标准、同一理念上进行城市建设,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提升了河南形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宜居生态城市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二)

一个周末的郑东新区。

上午,广场、小游园和湖边,随处可见推着婴儿车的母亲、玩滑板的时尚青年、唠嗑的银发老人,人们在满眼葱绿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下午,市民泛舟于宽100米的如意河、昆丽河上,品味着“城在水中,水在绿中,人在画中”的完美境界。

夜幕降临,桥梁、高楼、会展中心、雕塑,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如意湖的音乐喷泉不期而至,湖面像盛开的花朵,高达80米的喷泉组成的声光水画面,令观者如痴如醉。

“白日风情诗意足,夜色入画更动人”。短短九年,郑东新区的大美展现在人们眼前。

如今,东区累计完成景观绿化面积1300万平方米,建成城市公园、小游园40多个,整体规划绿化率接近50%,人均绿地47.11平方米,水域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河道通畅,水质优良。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