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创新管理的努力追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创新管理的努力追求
郑东新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之八
社区图书馆让孩子们流连忘返。晚报记者 马健 图

□大河报记者 王磊 郑州晚报记者 李记

东区实践·求真固根基

“人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终极服务对象。新区硬件建成后,软件也要拉高标杆,实现高水平的服务和管理。”

这是2009年6月18日,当初郑东新区规划建设的决策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参观郑东新区时提出的新要求。

“实现高水平的服务和管理”,应该也必须成为新区之“新”的要义之一。新区管理,必须探索出一条突破固有格局、符合自身实际、体制机制创新、因循持续发展的规律。

管理以结果来度量,通过过程来呈现。新区九年建设成就的取得,得益于高起点的规划、高品位的设计、高质量的建设,也得益于和谐拆迁打下的坚实根基,得益于精细化管理的一以贯之。

优秀而卓越的管理,是对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延伸。规划、设计和建设,总会有时间的节点凝固,管理的有效跟进,能让规划、设计、建设的魅力与生命无限延伸,能让郑东新区这片沸腾的热土一直保持昂扬发展,能让栖居在这座崛起新城里的人们更加幸福。

郑东新区创新管理规律的觅得,于郑州都市区“六城十一组团”的开发与建设而言,是可供参考、借鉴的鲜活蓝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区的建设管理,必须用创新促进步、以创新增动力。

和老城区相比,新区的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彼此联系更为紧密,相互促进更为直接,开拓创新空间更大,示范带动效用更强。

作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先行区、首善区和示范区,郑东新区在创新管理方面进行的尝试、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梳理和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将创新应用:为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必须站位新起点、提高新标准、探索新举措、给出新作为。

(一)

创新管理,是新区建设过程中必须逾越的鸿沟。新区建设,历来会遭遇一个难以绕行的管理瓶颈:如何让新区管理之“新”,与新区建设之“新”之间,既和谐配套、无缝衔接,又互为激励、共同提升。

“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李克强同志当年的要求,如今的郑东新区作为生态城市、环形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和地域文化城市的模板,已享誉省内,驰名全国。

郑东新区被誉为模板,不是溢美的自夸,不是奉承的他赞,是矢志不移努力追求卓越的结果,是脚踏实地探索取得实绩的彰显,是创新管理成效广被认可的显现。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郑东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千亿元,房屋开发面积24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3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经济组织5000余家,入住人口30万余,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

(二)

数年崛起一座新城,实绩背后,精细化管理功不可没。郑东新区城市管理之所以能够顺风顺水,首先得益于和谐拆迁打下的坚实、稳固根基。

和谐拆迁根基稳健,新区建设与发展才不至于留下隐患。检视国内,历来的新区建设,如何做好“农民变市民”的拆迁与安置工作,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和别的地区的新区建设相比,郑东新区拆迁与安置工作任务同样繁重。当时的省、市决策者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地要求,要确保拆迁农民“住得比过去好,生活得比过去好”。以此为指导,从2002年开始,历经艰辛与努力,本着“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9年来,新区累计妥善解决了1.2万多户、5万多人的动迁、安置工作。如此繁重的动迁、安置工作量,没有发生一起与拆迁问题有关的重大纠纷事件,这,堪称奇迹。

“奇迹”的缔造,不是偶然和幸运。为保证拆迁的有序推进,工作人员前期向内进行广泛的调研和考察,向外大量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高标准制定政策,严要求确保执行;实施拆迁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分包拆迁村,深入一线;恪守权力边界,坚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人性化拆迁、文明拆迁,接受群众监督;以人为本,妥善安置过渡群众,探索和逐步解决征地农民的社保、就业、养老等问题;抓好安置小区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回迁群众生活提供便利。

(下转A09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