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和善一直在我 因为新华社记者的采 “能不能给人家说说, 经过沟通,新华社发 摄影记者赵鹏说“不 “只想把这份感动通 昨日下午,“送水哥”李先生突然给晚报记者打来电话。 “上午,有位新华社的记者给我拍了照片,还跟着我的车到了俺家。如果你们认识,说说他,千万别登出我的名字和正面照片……”李先生的语气中充满担心。 “那您知道这位记者的名字吗?” “稍等,我看看他给我的名片。”电话里静了几秒钟后,李先生慢慢读出一个名字:赵鹏。晚报记者 常亮 多次桥下守候,终于拍到“送水哥” 昨天上午9点,赵鹏乘坐的新闻采访车刚到郑汴路中州大道桥下,一辆黑色的捷达映入眼帘。 “是他,一定是他!”曾在桥下守候多次的赵鹏有些激动,用有点颤抖的手从摄影包里掏出了相机。 只见“送水哥”从车上卸下几桶水,迅速将路边的几个空桶扔到车里,关上车门,开车离开。 “时间总共不超过1分钟,快得让我几乎没有反应过来。”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赵鹏只仓促地拍到几张背影。 喊上司机,加快车速。赵鹏悄悄地跟在了捷达车后。 5分钟后,捷达轿车进入一家商住小区的停车场。跟在后面的赵鹏让司机在旁边停了车,自己下车去和李先生打招呼。 “既然到家门口了,就进屋坐会吧。”了解到赵鹏的身份来意后,李先生愣了几秒钟,礼貌地邀请赵鹏到家里坐坐。 “客厅里没有沙发、空调和电视机,橱柜上放着馒头和咸菜……”李先生家里的条件,让赵鹏感到不可思议。 赵鹏记得,自己在桥下曾采访过好几位农民工,大家都说,常年坚持给他们送水的李先生,肯定有钱,很可能是位大老板。 “和想象中的差别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赵鹏的声音有些发颤,语气也开始变得低沉起来。 李先生请新华社记者品尝自己刚制好的水 李先生家的厨房里也很简单,一台正在工作的纯净水机器看起来很显眼。机器旁边的地上,摆满了蓝色的空水桶。 这台纯净水机器,就是3年前李先生花了几千元专门为送水而买的。 “几乎20分钟就可以出一桶水。”赵鹏在厨房细细观察了一会,还趁李先生转过身去的时候,拍了一张他工作时的剪影照片。 李先生专门接了几杯刚生产出来的水,端给赵鹏品尝。告诉他:“这就是我给桥下农民工兄弟送的水,也是我们一家人一直喝的水。” 赵鹏说,在观看制水过程的时候,李先生的一个细节深深触动了自己,“自来水通过机器制作成纯净水,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水成了纯净水,还有一部分必须排掉”。 “排掉的水,李先生都会认真接起来,当作家里洗洗涮涮的生活用水。”赵鹏说,李先生还专门去过小区物业,想把这些水提供给物业,让他们浇灌小区绿地。 “只想弥补心里的遗憾,哪怕只拍几张背影。” 这次采访所拍摄的照片,赵鹏没有讲究丝毫的光影与构图。 说起“送水哥”李先生担心透露身份信息的事,赵鹏笑了。 “只想记录一下他送水的过程,不会也不想透露他任何信息。”赵鹏想拍一组李先生送水过程的照片,在不泄露他身份的前提下,把这份感动通过图片传递给读者。 前一段,“送水哥”的报道刊发后,在赵鹏心里留下了很多问号。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家庭很富裕吗?是什么原因让他坚持给农民工兄弟送水3年多? 赵鹏说,采访结束走出李先生家门的那一刻,心里所有的疑问都解开了。 “他曾经也是农民工,所以能很深刻地体会到农民工的辛苦。”但赵鹏心里,这组只有背影的照片,给自己带来的不只是温暖,还有一份难得的坚持和信念。 “送一次水很容易,送一个月水也很容易,但3年多的坚持,真不简单……” 采访过程中,李先生再三交待赵鹏:“希望大家不要关注我的身份,今后有更多的人来做这样的事就够了。” 赵鹏说,他也想把李先生这句话通过晚报送给大家。 我们也请大家帮“送水哥”一个忙 电话中问起最近送水的事,李先生的语气依旧十分坚定:“一直没有断过,将来也不会断!” 上次报道结束后,李先生很快恢复了和往日一样平静的生活,他每天开着车,来回奔走于中州大道桥下3个供水点之间,继续着内心一直坚持的信念。 但从赵鹏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现在从事绿化生意的李先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接到活了。 虽然李先生不愿意透露身份信息,但我们希望,如果你手上有和绿化相关的活儿,可以拨通晚报热线67659999告诉晚报,我们会介绍给李先生,让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他能够为农民工兄弟做得更多……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