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旦走近他,你就会被他的激情、率真、坦荡所吸引和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治军是一个拥有赤子情怀的诗人。” “这种诗人是内慧的诗人,不张扬,不夸张,他把张扬的情感和汪洋恣肆的思想隐藏在自己的外表下、作品中。” “既有刚强坚韧的一面,又有似水柔情的一面,这才是诗人真实、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友及评论家对高治军的各种评价,大都是对他诗品和人品发自内心的赞叹。 数十年来,执著于新古体诗创作的高治军厚积薄发,在诗坛树起一面旗帜,备受人们关注。 在记者印象中,高治军言辞不多,但又分明给人厚重之感。从他机智敏锐的眼神中,透出了其才思敏捷、富有个性和想象的智慧。他有着报刊社老总与诗人的双重身份,白天他处理着繁重驳杂的公务,晚上埋头在诗歌的田园中勤奋耕耘,他的纯朴与坚韧使他貌似一位不辞辛苦的老农,播种着诗的遐思,也收获着灵光乍现、翩然而降的优雅诗章。在诗歌圈里,他是有名的劳动模范。数量之多产,才思之敏捷、意境之纯美,为同道甚为推崇。如果把写诗比作一场马拉松赛,那么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诗歌日记”,日有诗篇,年有诗集的高治军必定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7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如约来到他的办公室,只见其陈设朴素简单,书架、地面全是书的世界,几无下脚之地。墙上是温家宝总理对河南教育报刊社《小学生学习报》的题词,可见对其报刊社的垂青与关怀。窗台上,摆放着高治军与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合影,高治军说,贺老前年曾来郑州,与河南诗人有过一次座谈交流,贺老非常肯定与赞赏他的新古体诗创作,并激励他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在茶香的氤氲中,我们的话题围绕着诗歌,越谈越远,因为对于诗人来说,诗歌是最让人沉醉的话题。 晚报记者 尚新娇 本期图片由被采访人提供 [诗人档案] 高治军,1960年生,河南偃师人。毕业于兰州大学,武汉大学2006EMBA硕士,曾先后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执教,河南省委党校当编辑,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工作。现任河南教育报刊社社长,中国教育报河南记者站站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国际中华诗词总会副会长、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兼新古体诗委员会主任、河南诗歌学会副会长。自200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手写我心》以来,先后出版了《沐春踏歌行》《大河飞歌》《微雨燕子飞》《明月清风吟》《诗颂中原》等八部诗集。诗集《大河飞歌》荣获河南省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本人荣获“建国60年感动中国的百位当代诗词家”、“中国百名卓越诗词艺术家”、“中华诗词复兴杰出艺术家”、“中华诗词复兴功勋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我为诗狂 千首诗轻万户侯 在河南诗人当中,高治军诗歌多产是出名的,自2005年以来,出版了《我手写我心》《沐春踏歌行》《大河飞歌》《微雨燕子飞》《明月清风吟》等八部诗集,诗歌总数量1000余首,几乎每年都有一部诗集问世。 他创作的题材很广,家事国事、山水风物、自然万象、人间百态、友情亲情,都以别样的姿态和风情在他诗中展现,“东北放歌”、“三湘醉情”、 “巫山云雨”、“两岸长相思”、“四月美利坚”,每一地的游览都使他吟咏出10多首诗篇。他对记者说,一个人离开故乡置身异域,全新的文化与风情与以往经验进行碰撞、交融,会产生新的创作灵感。 2009年年底,高治军有幸到宝岛台湾一游,8天时间,不知不觉竟写下60余首诗词,“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到何日,除非团圆时。长相思,长相思。欲将相思说谁似,惟有两岸知。”诗词《长相思》一气呵成,别有韵味,每一个字都饱啜着华夏同胞渴望团圆的真情。 2010年初,他去了一趟美国,125首诗作是对美利坚的探察与掠影。 2011年4月,他远赴欧洲,异国文化与情调又擦出他胸中朵朵诗意火花,“半月行程二万里,九国关山五十州。蔚蓝海色燃激情,老夫作诗一百首。” 可以说,高治军几乎每天都沉浸在诗的氛围中,用“诗意人生”来形容他最恰当不过。儿子远行,他写下组诗“嘱子执其手”;与朋友交往,他写下组诗“高山流水意”等不胜枚举。 由于喜欢写作,手机便成为其“文房四宝”,随时随地用手机记下脑海中涌现的诗句,是他的创作习惯。这种灵便的写作方式为他所钟爱,并以“手机”为题吟诗一首,赞赏它的得心应手与奇妙神通。 对于他这种异于寻常的创作常态,朋友们都说,真不知道是他在写诗,还是诗在写他。杜牧有句诗“千首诗轻万户侯”,常常被他拿来自励,也与诗友们共勉。他之所以欣赏杜牧这句诗,说明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执著。 诗动于衷 抒人间真情源自心底 高治军说,真情实感才能吟出华章。诗只有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状难写之物如在目前,抒人间真情源自心底。作者动于心,读者感其意,达到这样效果的诗,才算得上是好诗。 2008年,诗人的儿子即将出国求学,身为父亲内心涌动着强烈又复杂的情感,这里有欣喜,有担忧,有希冀,诸种情感流注笔端:金秋飒西风,我儿将远行。鸿鹄一冲起,从此万里征……学习艰又艰,在乎深邃精。中西都学会,法理皆溶融…… 《示儿远行》令人动容,千言万语凝聚在五十六句五言诗中,慈父的无限柔情,寄托的家国情怀,思绪的澎湃倾泻,音韵的和谐追求,语言的精彩把握,都恰如其分,可以看到作者从纯古典诗歌向现代新古体诗跨越的艺术创造,以情感的深沉细腻和汪洋恣肆来触动、震撼着读者,超出了个人、家族的范畴而升华为人类历史的财富。此诗可作为天下父母教子的范本。 在高治军的诗歌中,有更多的诗词做到了融思想、形象、情感于一炉,并赋予诗词一种特有的“理趣”之美。如“一天到晚树上睡,哪管世上喧纷扰?”(《考拉》)“绝无弯曲旁斜枝,一心只向光明去。”(《红杉树》)这些诗不但带有形象的艺术色彩、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深沉的美感。 一些流露个人情感的诗也写得婉约缠绵,风流蕴藉,构思奇巧,“谁说相距咫尺间,却翻心事万重山。”(《无题》)鸿雁来时,恨不能团聚依旧。害得人瘦,几曾相思愁?恩惠真情,千载万世守。(《点绛唇·鸿雁传书》) 天籁之音 与众不同的 “踏歌行” 高治军是一个崇尚创作自由的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不受格律限制的。他坦言:“诗的格律在运用上不太与我快速运转的大脑合拍,格律的形式往往滞后于我的诗情。其实,诗最主要的是意境,诗要有诗味,格律是次要的。” 著名诗人王绶青称高治军的诗几近天籁之音,评价其诗“明朗,清丽,毫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嫌,更无佶屈聱牙、荒诞怪异之病。无污染,无杂质,无噪音。” 诗人的儿子求学异国莱茵,诗人于明月之夜,思儿心切,于是吟诗一首:天上一玉轮,世间万颗心。不知今夜月,是否照莱茵。整首诗形式简洁而意境深远,诗人马新朝称,其诗浑然天成,原初、自然、鲜活。马新朝还说,高治军的诗继承了《诗经》、唐诗等传统,他的诗大多是有感而发,直接说出,信手拈来,具有原生态性,因而鲜活、生动、有力。 对于诗歌而言,无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伊水》就最具代表性:“伊水奇兮,源自山央。伊水潺兮,汇入我乡。伊水远兮,悠悠古长。伊尹生兮,深山凤凰。伊阙开兮,龙门之旁。石窟成兮,举世无双。伊水秀兮,乐天诗香。伊水丽兮,多出佳娘。伊水伊人,在水一方。伊水涟兮,清波微扬。” 诗歌一咏三叹,铿锵而悠扬。优美的音乐性和鲜明的节奏感,形成了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一曲终了,余音绕梁。有人评价此诗“直达、率真、朴素、鲜明,构成了高治军诗歌的基本风格,该诗以仿‘诗三百’的形式,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直描其景,一韵始终,毫不旁逸,言简意长,而富有意境”。 他的诗里,没有纤弱、暗淡的情感粉尘,有的是洁荡、明亮的情感流波。他的情感,以流水的形态在诗里翻涌,他的诗,便也有了河流一样开阔的境界。他的人生旅程,是与众不同的快意的“踏歌行”。 气象恢弘 一等襟抱取一等真诗 “铁肩担道义,妙手写华章。”这句话是诗人高治军的真实写照。高治军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同步,诗中强烈的思辨色彩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精神内核让人可感可触。 翻开诗集,可以看到诗人屐履处处,遍走神州大地,陶醉于祖国万里河山,一步一景,一景一诗,美不胜收。诗集中既有交响巨制又有抒情小曲。《祖国颂》一诗,洋洋数百言,六个乐章,上下古今,纵横捭阖,那“陆地无垠任驰骋,大海浩瀚荡碧波。万里长城乃象征,托起山海与大漠”的诗句,分明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深情。 读他的诗,我们发现,他对祖国的爱是那样炽热,对人民的爱是那样真切。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崇高的人格情操。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是诗人人格情操的外化,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就有什么样的诗歌表达。 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高治军的诗,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喻今,大都格调明亮、立意高远,展现了他内心的超拔和圣洁,带给人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而且,那是一种大道之美,大美之道。“千回百转终未悔,一心只向大海奔”(《黄河魂》)、“若问人生何为美,夜雨闭门读诗书”(《雨夜读书》)、“世上纵然黄金贵,怎及一片明月情”(《明月情》),将他崇高的人格情操体现得淋漓尽致。 爱祖国,更爱自己生活的这片中原,2008年高治军出版了诗集《大河飞歌》,一时间好评如潮,并荣获河南省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今年又出版了诗集《诗颂中原》,以中原一个个名胜古迹、山水风物、古今人物事件等为切入点,抒发对中原这片热土的挚爱。 “巍巍嵩岳矗天中,滔滔大河万古流。曾为华夏第一都,有熊古国更远久。子产贤相知域内,列子道法传神州……京广陇海巨龙汇,风起云涌撼牛斗。满城置下梧桐树,凤凰来仪鸣枝头。”一首《郑州吟》,如同一部气象恢弘的郑州文明发展的史诗,诗中再现的是一座古代文明与现代时尚交融的繁华都市。 《大河村》《少林寺》《观星台》等诗词通过诗人对人类文明遗迹的描述,以史之真实、思之深邃、诗之精当,记录了中原几千年的悠悠变迁史,向世人展示了中原源远流长、无与伦比的文化。 誉满诗坛 诗界刮起“高旋风” 望着窗台上他与贺老的合影,高治军陷入了愉快的回忆: 两年前,著名诗人贺敬之莅郑,并与河南诗人亲切座谈。贺老说,自1983年以来他就很少写诗了,但是仍在坚持创作着新古体诗,这也是一种探索。会上,诗人马新朝向贺老介绍高治军:“治军擅长新古体诗创作,已出版五本诗集了。”贺老谦虚地说:“好啊,我若看了治军的新古体诗,也会写得更好呢。”高治军将自己用新古体诗创作的诗集《大河飞歌》送给贺老,老人高兴地收下了。会后于归家途中,他接到贺老托人转来的电话,说希望在新古体诗创作方面与他多探讨。 在与贺老的接触中,高治军感到,对于新古体诗来说,诗意、诗格永远是第一位。诗力求着意,无意则无魂。有了上佳的诗意、独特的角度、高尚的格调,看似寻常的诗也是好诗。 “在新古体诗的道路,我愿意做一名旗手,摇旗呐喊,冲锋陷阵,在诗歌的道路上趟出一条新路来。”高治军表示。 对于新古体诗的写作和倡导,高治军明确提出“第三条道路”的说法,即主张创作新古体诗,保留旧形式,注入新内容,在西诗和古典诗词之外开创第三条路。数年来他用千余首诗来践行自己的主张,并得到了贺敬之老人的赞美,诗词大家周笃文曾撰文说高治军在诗词界掀起了一个旋风,且称之为“高旋风”,世界汉诗学会主编的大型年刊在封面上套红写道:“高治军,中国。” 高治军从17岁开始写诗,迄今已写了34年,他现有生命2/3的时间都在与诗相伴。1980年的重阳节他写了一首《自励》:“树多枝而路多歧,有所取也有所弃。治军舍身为伐柯,竭尽吾力求大义。”那年他才20岁,已十分明晰坚定地选择了自己追求大义的人生道路。 他的儿子高泉,在他的教育熏陶下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才俊,于2011年1月获得德国明斯特大学硕士学位,他在《我的诗人父亲》一文中深情写道——“除了诗歌,父亲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爱好,有一首他做的小诗《爱诗》为证:咬定青山不放松,魂牵意绕缘一梦。色香味佳心欲动,终身嗜好伴平生。他无论走到哪里,做着什么工作,都从未停止过对诗歌的探索。” 采访中,记者忍不住问:“你的诗歌风格明快,透着亮色,根本看不出灰色悲观的情绪存在,你的性格本来如此呢,还是有意甄别,避免它们出现在你的诗里?” “我认为诗歌应给人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若把诗分为风雅颂三类,我的诗歌更侧重‘雅’和‘颂’。”高治军如此总结。 记者又问“有人说诗重在锤炼,要反复不停地改,比如古代的贾岛等都是这样经营自己的诗歌,你也是这样吗?” “我发现改过的诗很容易脱离当时的语境,再改已不是原汁原味,所以,很多时候索性不改。” 应该说他的诗风一如轻云流水,自然天成,文字中很少斧斫刀削、晦涩难解的痕迹,这正是他的长处和优点。 高治军曾在一篇诗论中动情地说:“我觉得,世界不能没有诗。更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无诗的世界,天空便失了明朗,江河便失了清澈,琴瑟便失了悠扬,理想便失了斑斓。世界需要诗,世界需要好诗。好诗没有固定的标准,大众喜欢才是鉴定好诗的标准。以大众为读者,以大众的好恶为标准,”从这点讲,高治军是一位深受读者喜欢的平民诗人。几年来,高治军跻身新古体诗创作前列,广为人知。他最近出版的《诗颂中原》印数三万册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人生应有梦,无梦无人生。若有心中想,此梦终会成。”高治军对梦的咏叹是他对诗歌追求的隐喻。作为河南教育报刊社的社长,高治军心中有梦,对于一个报刊社来说,无疑预示着美好的希望之所在。同样,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梦就是诗之所在,写诗始终是一个追梦的美好过程。 高治军有句名言:诗歌在远处,梦在远处,在游走时彼此才会相遇。有人说文学是作家的情人,套用此话,诗歌就是诗人的情人。 不痴不成魔,在他平静敦厚的外表下,有一颗为诗而狂的心。这颗澎湃的诗心是他人生潮涌的动力,他因此而一次次远行,一次次手携诗囊满载而归。 对于一位以诗为业的人来讲,他远行的不是脚步,而是一颗背负自由与理想的心灵。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