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垃圾分类,在于过程中的细节苛刻
没有什么比忘记国耻更令人痛心
话题:上海高楼火灾案一审26人被追究刑责
让“小爱变大爱”更多传递
勇于正视并解决问题是现代政府的必修课
f0730ddth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小爱变大爱”更多传递

“送水哥”的新闻,本报已报道过多次。直到昨天,“送水哥”才愿意以真面目示人,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姓名“李老发”公之于众;也因为有朋友“小爱变大爱,不是你愿意看到的吗”这句规劝,他才愿意接受央视的采访……

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曾说,人“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送水哥”满足的,是中州大道旁边等活儿的农民工的喝水问题。因为他深知,农民工兄弟“最需要喝水,特别是夏天。”人说:做好事容易,难的是长久地做好事——为了满足农民工兄弟的满足,他免费的水一送,就是3个春秋冬夏。

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送水哥”“为善者不云利”的宽厚与坦然。在多次采访中,“送水哥”都不愿意透露姓名、不愿意以真面目示人。什么是“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河南人?“送水哥”就是优秀而卓越的代表。

对个人而言,“善不可失”;对一座城市而言,善需要颂扬,更需要传递——而这,正是“送水哥”在思考之后才愿意露出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不错,“彭宇案”磨砺掉太多人的向善之心,“郭美美事件”也暴露了当下慈善制度环境的诸多软肋——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不管是对“彭宇案”的修复,还是对慈善制度环境的改善,最终都需要个体的介入与参与。唯有所有人均认识到“善行当仁不让,义举捷足为先”,人人向善的氛围才会形成,慈善制度环境对个人仁善之心的激励才会最大彰显。

眼下,郑州创文正进入关键阶段,褒扬“送水哥”,让“小爱变大爱”更多传递,是诠释“博大、开放、创新、和谐”郑州城市精神的绝佳契机。唯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己所为、尽己所能地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像“送水哥”一样的更多人“小爱”的暖流,才会汇聚成浩浩荡荡的“大爱”的暖流,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接近“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理想预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