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9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窗牵牛花
耳上明月
大心风度
绝壁上的白菊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耳上明月

□无歌

初中读《孔雀东南飞》,那个叫刘兰芝的女子,凄美的遭遇,博得了少年人的一掬同情之泪。但我一直不理解,为何在被婆婆赶出家门前,她还要精心打扮,并念念不忘戴上自己的耳饰——明月珰。待年岁见长,终于明白:人,是需要以尊严打底的。在被逐出家门的那一刻,明月珰已不仅仅是件首饰,而更多代表的是女性的尊严。你可以驱逐我,但绝不可以侮辱我。

那么明月珰究竟为何物?语文老师模糊而过。现在我告诉你,大多属于玻璃耳珰。

古代中国称玻璃为琉璃。五光十色的玻璃,比玉还要光亮美观。《汉书·西域传》注:“琉璃色泽光润,逾于众玉。”《孔雀东南飞》说焦仲卿妻:“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汉人王粲《七释》:“珥照夜之明珰,焕火育以垂辉。”汉乐府诗《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西晋傅玄《艳歌行》:“首戴金步摇,耳系明月珰。”曹植《洛神赋》:“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北魏王容《大堤女》诗:“宝髻耀明珰,香罗鸣玉佩。”所谓时尚是挡不住的疯狂台风,令人眼花缭乱的诗句,状出古人的流行季。

战国秦汉的玻璃耳珰,主要有无孔珰和有孔珰两种。其中,穿孔珰中有纵贯的穿孔,用以穿线系坠饰,坠饰多为玻璃珠、玑、小铃之类。当美人莲步轻移,它在耳际当当作响,加上小蛮腰一步三摇,颇具风韵。

穿孔的耳珰,若用细绳系饰悬于耳旁,叫做“悬珥”。将悬珥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发髻,悬于耳际,叫“簪珥”。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耳饰,其用意和古代帝王冕冠上的“充耳”一样,提醒你不要妄听闲言。《史记·外戚世家》有汉武帝“谴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的记载。《汉书·东方朔传》也记载,馆陶公主私自与董君同居,汉武帝去馆陶家,要见董君,馆陶公主“仍下殿,去簪珥,徒跣顿首”。

关于汉代耳珰的佩戴方式,美人已经灰飞烟灭,化作了青烟,无处问询,我们只好自己推测了。让我们回到耳珰最早的定义上来,“穿耳施珠曰珰”,耳珰的佩戴要穿耳,何谓穿耳?古人难道要在耳坠下部穿一个直径接近半厘米或1厘米的洞吗?对于用激光瞬间在耳垂打一个针孔大小的洞都会尖叫的现代人说,这是疯狂的,不可理喻的。但我们的汉代美女确实在为时尚发疯。她们觉得,耳珰两头大中间细,正合适穿过耳孔,夹于耳垂,如月点波心一颗珠,美死人了。

进入唐代,耳珰少有人提及。虽然诗词中仍旧珰影绰绰,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宋代词人李彭老《四字令》“兰汤晚凉,鸾钗半妆,红巾腻雪初香,擘莲房赌双。罗纨素珰,冰壶露床,月移花影西厢,数流萤过墙。”不过是文人的追忆而已。现实生活中的珰影已非汉时风范,它已逐步演化成另外一种形式——耳钉,穿耳的孔径已经缩小到现代人可以接收受地步了。

翻一翻《红楼梦》吧,第六十三回里对芳官的金坠子的描述:“右耳根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玉塞子,左耳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越显得面似满月犹白,眼似秋水还清。”嘿,玉塞子、耳钉,今天在街头溜达几圈,没准能找着几个有大汉遗风的美女。要小清新,要小资,这类小饰物将给你增加亮点和靓点。我要是评委,打9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