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最后一轮胜出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5部长篇小说摘得茅盾文学奖桂冠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最后一轮胜出
张炜《你在高原》获头名,刘醒龙、毕飞宇、莫言同时获奖
这次奖项也有遗漏,比如《大秦帝国》《空山》《河岸》
刘震云
莫言
刘醒龙

张炜《你在高原》获头名,刘醒龙、毕飞宇、莫言同时获奖

这次奖项也有遗漏,比如《大秦帝国》《空山》《河岸》

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公布了获奖名单,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毕飞宇《推拿》、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获奖。

备受关注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在最后两轮终于决出“五虎将”,刘震云最后时刻挤掉关仁山胜出。

此前,第四轮20进10 的胜出作品是:1.《你在高原》,作者张炜,59票;2.《天行者》,作者刘醒龙,59票;3.《推拿》,作者毕飞宇,58票;4.《蛙》,莫言,57票;5.《麦河》,作者关仁山,50票;6.《一句顶一万句》,作者刘震云,49票;7.《农历》,作者郭文斌,39票;8.《遍地月光》,作者刘庆邦,38票;9.《我是我的神》,作者邓一光,36票;10.《农民帝国》,作者蒋子龙,29票。

与上一轮选出的10部候选作品相比,本轮投票的前四名篇目和排名没有变化,最终胜出的获奖作品是:1.《你在高原》,作者张炜,58票;2.《天行者》,作者刘醒龙,56票;3.《蛙》作者莫言,54票;4.《推拿》,作者毕飞宇,48票;而上轮排第六的刘震云作品《一句顶一万句》在本轮中得到了45票,“挤走”了关仁山的《麦河》。

记者看到,获得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优势极其明显,前五名与落选的五部作品票数差距很大。

■声音·获奖者

刘醒龙:评选方式比较公平

这次评奖,因为即时公布了获奖作品的票数和排名,我知道具体的情况。这一次茅奖的评选,搞得跟超女一样,不到最后,谁也不敢说有把握。我觉得,这样的评选方式比较公平,感谢读者对我的厚爱。

《天行者》是我的心血之作,也算是从内心上对自己前半生的一种交代,有些放在心里很长时间的东西,终于能够写出来了,这些不仅是心灵之痛,也是中国之痛。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这是我作品中最优秀的。目前,我手头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还有一部随笔集也要出版。我认为,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获奖与不获奖,对于他的写作而言不应当有什么改变。

莫言:我一直不看好自己

挺高兴得到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大奖。这么多作品一轮轮一次次地选,能赶上也很不容易的。作为一个作者,感觉到(这样一个大奖)也是对自己这么多年创作、对这个作品的一个肯定。另外感觉茅奖今年把评委公开、公正、透明、实名制,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起码是这样的一种评选方式,提高了社会对茅奖的认可度,提高了公众对文学盛事的关注度。

我一直是不看好自己的,我觉得这个评奖变数挺多的,每一轮的投票都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结果。所以我虽知道这10部作品备选,有希望但不抱太大的希望。

■声音·旁观者

谈莫言 是茅奖需要莫言

“一直比较看好莫言,《蛙》不是他最好的作品,在他正常水准之内的作品,都不会差。从上世纪90年代起,作家本人就饱受现实争议和批判——争议不光来自艺术层面,也包括作家与社会现实和政治的紧张关系。而他一向不肯假装赞同现实。

《蛙》这部作品说的是计划生育题材,同时对苦难作了深层挖掘。他的写作的确存在着模式化和不太自我投入的问题,但总体说来对自我变化要求很高,有民间立场,清楚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因此不是莫言需要茅盾文学奖,是茅盾文学奖需要莫言。” ——李静(文学评论家)

谈刘震云 靠实力说话

《一句顶一万句》写透了中国人的人性灵魂,过去我们所见的作品中,很少有能将传统文化中人与人的关系剖析得这么深入的。作为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奖获得者,他的语言和叙述方式也很有特点。刘震云保持了自己作品一贯的厚重感。

我认为,这部作品和毕飞宇的《推拿》以及莫言的《蛙》一样,都是艺术上十分成熟的长篇小说。评奖到最后阶段都是实名评选的,能评上的基本实至名归,只能靠实力说话。

——安波舜(出版人)

谈评奖 别让不该获奖的获奖

“我们对文学评奖不必过分理想化,这么多评委的口味调和在一起,它注定只能是妥协的产物。我对文学奖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不是看哪些作品获奖了,而是看有没有不该获奖的作品获奖了——能避免这一点,就算是成功的评奖了。”

“这次奖项当然也有遗漏。比如阿来的《空山》、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苏童的《河岸》,任何评奖,总会有幸运者和不幸的人,在当下的中国文坛,我以为,做个不幸者,对写作本身而言,倒未必是坏事。” ——谢有顺(中山大学教授)

本报综合报道 (请继续阅读A22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