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7版:时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代表访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代表访谈

“当前,我市正按照‘两核六城十组团’的部署,构建郑州都市区建设宏伟蓝图,这既是强化郑州区域性中心地位,提高其首位度,发挥其在中原经济区龙头作用、重心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郑州全域开发、带动其周边县(市)区共同起飞的重大举措。”昨日,谈起连维良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黄卿代表如是说。

“上街组团将在郑州都市区建设中以‘补缺者’的角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努力打造郑州西部复合型都市功能区。”黄卿代表表示,上街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社会管理职能完善,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城市扩容需求强烈,实施组团发展正当其时。

如何“补缺发展”?黄卿代表一一道来。在城市建设方面,上街区将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依托‘山(五云山)、水(汜水河)、空(上街机场)’资源禀赋,以商务休闲、滨水居住、低空运动、运动体验为核心驱动,打造休、居、业为一体的休闲商务区——成为郑州都市区的生态休闲宜居新城;在产业发展方面,将以通用航空、职教产业为引擎,突出发展运动、休闲、旅游、度假等新兴服务业,协调发展涉铝、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切实承担郑州都市区城市组团的差异化特色功能,打造郑州都市区新型产业高地。

黄卿代表说,上街区实施组团发展,不仅能进一步推动自身功能重构、转型发展、经济跃升,还能推动郑西开发,为郑州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战略支撑点,进一步增强郑州都市区的综合实力。

“此次党代会,我最关注的是民生问题,因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毛杰代表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直密切关注工作报告中教育的位置、分量以及前景,“无论是提升郑州的文化品位,还是郑州的对外开放,这一切都与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连维良同志在市委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15年,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5%,这个目标很艰巨。”毛杰代表表示,“上好学校难”在郑州还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的提出,深得民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完成这项民生工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深知学校做大容易做强难,怎么样实现内涵的发展,同质不变异的增长,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

为此,毛杰代表建议,首先,集团学校应该探索“一校多部”的和谐、有序、统一的管理,既有“一校”意识,又能保有“多部”特色,通过母校干部的输出,让名校带动普通学校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倍增;其次,教师队伍的培训至关重要,名校是靠名教师支撑,好的教师保障教学质量,所以从教师的选拔、岗前培训,到后期的专业化发展和提升,都应该有规范的步骤和措施;最后,学校应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舆论的支持,从而保证教育发展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郑州其实解决的是全省的教育问题,所以才会不断出现入学难。”毛杰代表说,家长对教育是空前重视,很多家庭愿意举全家之力让孩子读一所好学校,“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将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增加新建学校规划;关于就近免试入学,划片应该更合理,使生源均匀地分到各个学校;充分利用倍增计划,办强学校,保证生源稳定不流失。”

“只有教育发展,只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真正为发展服务。作为一名教育人,要干好教育这项民心活,规范教育行为,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毛杰代表语重心长地说。

“规划已经制定,我的使命就是要将规划变成现实。”接受采访时,郭振甫代表充满信心地说。

郭振甫代表认为,未来五年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大发展,这就需要通过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来实现发展。究竟怎么转变?如何转变?作为汽车产业,是标志性的产业,也是带动性最强的产业。

据介绍,随着东风日产郑州工厂的投产,东风日产、郑州日产今年前7个月销售收入完成163亿元,是去年的3倍多,今年底将具备38万辆整车生产能力,2015年将达到80万辆整车、60万台发动机的产能。

规划已经出台,如何将这张蓝图尽早变成现实?郭振甫代表认为,郑州都市区的建设,应该更加注重各种软环境的建设。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实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更加考验了企业的内功和实力。

“我们企业的发展,说实话真离不开政府的各种支持,但也更希望政府能将各种软环境做得更好。”郭振甫代表举例说,比如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

“建设一个工厂并不是难事,但真正将企业做起来,需要真功夫,那就是要锲而不舍,要专注和专心,要形成一种团体的氛围,要让在这里工作的人才有幸福感。这除了企业的努力外,更需要社会软环境的营造。”郭振甫代表最后表示。

“报告中有数字、有目标、有措施、有指标,为全市的公交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巴振东代表表示,到2015年,我市每万人将拥有20台公交车,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

“要加快城市公交、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公路、公交等全覆盖”;“要完善市区支路微循环和城市公交体系”。提起报告中多次涉及“城市公交”的内容,巴振东代表兴奋地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公交作为一种公共设施,可以引领城市的发展,有大的公交体系的支撑,才有各个组团的协调发展。”他介绍说,目前,我市已经在航空港区进行了公交全覆盖,接下来将实现农村公交全覆盖,从幸福郑州的角度来看,公交关系百姓出行,加强公交建设和服务,才能让百姓生活得更好。

“公交为最广大的老百姓、最基层的老百姓,提供最基础的代步工具。在城市目标方面,今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有望和交通运输部签订‘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巴振东代表提供了一个令人高兴的数据:目前郑州市每万人拥有16台公交车,预计到2015年,每万人将拥有20台公交。

巴振东表示,回去之后,将把大会精神迅速地宣传、学习、贯彻,进一步推广公交优先的策略,同时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公交自强,在强化素质、树立形象方面有所提升,更好地为市民提供安全、方便、优质、快捷的服务,不辜负全市市民对公交发展的期望。

“报告实在具体,尤其提出‘要稳步推进合村并镇、合村并点’工作,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和方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我们将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为今后发展的动力。”昨日,张立宏代表兴奋地说。

峡窝镇位于上街区南部,是全国重要的阀门生产研发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张立宏说,由于该镇地域特点,23个行政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他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初步实现了工业园区化、农业特色化和城乡一体化。

“加快城市公交、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公路、公交、广播电视、安全饮水和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努力实现农村居住环境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消费方式城市化……”报告中的这句话让张立宏印象深刻。他说,今年他们启动了自建区以来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搬迁面积最大、涉及群众最多的合村并城项目——郊段村、寨沟村、左照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目前群众动迁工作已接近尾声,安置区已具备地探、物探条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张立宏表示,峡窝镇将认真贯彻落实报告精神,力求在“一区两城”上找定位,在“两核六城十组团”上寻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上求突破,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合村并镇、合村并点步伐,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全面加快峡窝镇的建设步伐。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