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0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轩窗,正梳妆
咸菜谱
中秋的乡愁
箫吹秋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箫吹秋月

□姚永刚

这是一种浪漫的意境,更是一种怅惘的感怀。

深秋夜,竹林旁,水之湄。一位翩翩公子坐石倚栏。一轮明月高悬穹宇,莹莹的月光穿过竹纱,洒下一片清辉。公子抬头仰望云中羞月,不禁触景生情,绵绵思绪难以排遣,只好无可奈何地解下系在腰间的玉箫,手持轻吹,一曲清商便自琼管里缓缓流出。恰巧,风飘律吕,那哀怨婉转之音果真惊动了他的意中人。于是,一个裙袂飘逸的绝代佳人就寻声而来,款款地出现在画面里。这是一些武侠小说或古装言情影视剧为了延长故事而设置的必不可少的唯美场景。每每看到这样的情节,就总会为作者或导演营造的浪漫氛围所陶醉,全然忘却了主人公之悲喜离合。如此一来,虽有舍本逐末之嫌,但一想到那原本岑寂的竹林因了翠管箫音顿时簌簌飒飒,夜空也多了清响有了生气,就不能不神往艳羡。

本来,秋天就宜发幽思抒情怀,古人又云,相思应看月,月下吹箫,就更易相思。思谁呢?才子佳人理想的幽会之境里,思念的当然是心上伊人。但凡与箫有关的古典诗词,主题也多是两情相思或借紫玉消离愁。玉箫,本已是暗藏情愫的精美乐器。月照,竹轩,溪流,也皆是催人感念之物。于是乎,蒙太奇镜头里,素洁的月辉下,那时而明亮时而婉约的繁音,便牵扯出一段段藕断丝连的别离情事。尤其是箫端那因声而动的红色流苏,更撩拨开了多少情窦初开的心扉。彼时彼刻,即使相去万余里,然“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也可遥传此夜的寂寞相思之苦衷,真可谓声尽意不尽。当然,也有另一番风韵的。清代王士禛《秦淮杂诗》里有“傅寿清歌妙嫩箫,红牙紫玉夜相邀”两句。诗里,傅寿和妙嫩,俊男和才女,歌箫相和,其乐陶陶。心心相印,近在咫尺,尽管相悦,不必相思。

秋月夜里,也易怀旧。“西楼见月似江城,脉脉悠悠倚栏情。万里此悟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唐·戎昱《中秋夜登楼望月寄人》)月之温情的秉性,是最让人感怀的,特别是中秋满月,更能勾起思乡思故的情怀。所谓因月想好友,是说朋友道义之交,如同那盈盈的月光,浓淡相宜,恰到好处。思故之情,不像恋情那么浓烈,而是很温和,即便是有哀愁,也是淡淡的,好似一杯鸡尾红酒,于五味甘醇中有微苦,很雅致很有情趣,而且爽心。“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嘏《江楼旧感》)诚然,独上江楼,见如水月光。幽咽的箫声里,另一方天地下,肯定有也一定会思念那个一起望月的人。江水漾漾月晖晖,这种婉约的思友之情,熨帖得人心暖充实。即使有感伤,不过略微而已,一如“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唐·林甫《江月》)仅仅是“沾巾”的美妙程度,不像今人行文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痛不欲生那么夸张那么矫情。

箫吹秋月,之于今人,是一种闲适情趣,也是一种奢望渴求。时光不会倒流,我们无法回到古典诗词里的明月夜里,不能身临其境地感知才子佳人的浪漫情怀,但不妨自我安慰式地幻想一下,镜头或画面里的那个月下弄箫者,就是你我自己,置身其中,岂不是也有一种遗世的超然之趣?然而,一回到现实世界,名名利利的熙熙攘攘里,还能有心思去望月品乐吗?一次又一次的月是故乡明的慨叹里,真正心归故里悟得真情趣的人又有多少呢?

纵然忙忙碌碌疲于奔命,还是应该偷他片刻闲时,用那温润的月辉和至真之音来安抚一下躁动的心灵。洞晓音律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那份心境。不必像小说或影视剧里的人那么苛刻,非要寻求竹林或傍水之浪漫境地,只需在浮世里的夜静之时,林立高楼的某个曲径通幽处,抑或绿笼庭院的浓阴下,沐浴着朗朗的月光,亲自弄一曲。若不懂乐器,不是有互联网吗?不妨将心仪的乐曲下载到随身听里,认真聆听一番也未尝不可。此刻,几多遐思几多浮想不求人知,唯求内心淡泊安宁。曲终声尽,意犹绵绵。个中趣味,了然自知,足矣。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