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9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宝宝讲文明
99年沧桑:北大清真女寺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88岁老阿訇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99年沧桑:北大清真女寺
之北大清真女寺 郑州近现代优秀建筑探访
寺内静美,清新宜人
杜淑贞阿訇面对记者笑容和蔼

位于管城区清真寺街的北大清真女寺,清静幽雅。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座有着近百年沧桑的建筑,今年郑州市公布的第一批城乡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中,北大清真女寺排名第四。近日,记者在管城区北下街办事处工作人员邓艳的陪同下,走进清真女寺,探寻这座建筑的前世今生。

晚报记者 杨宜锦 文/图

1

女寺建于1912年

最初模样依稀可见

据邓艳介绍,清真寺是穆斯林沐浴、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同时还负有举办宗教教育、培养海里凡(学生)、传播宗教常识和学问的使命。清真寺也是阿訇们向穆斯林宣传《古兰经》圣训、教规、教义、圣史的讲坛,每逢主麻日(星期五)、斋月内、开斋节、宰牲节圣纪日,各寺阿訇要向本坊教民讲“卧尔兹”(劝诫)。同时清真寺也是为穆斯林群众主持婚、丧、嫁、 娶、纪念亡人的地方。

“认真主无形影凭万物作证,参造化非高远唯一理在心”,门楼上的一副对联标注着这座建筑的“身份”。在院子里有一座石碑,详细记载着北大清真女寺的建造过程。北大女寺建于1912年。初建时有房屋17间,其中大殿6间,南北陪房各3间,浴室2间。而如今,北大清真女寺只有门楼和大殿还保留有最初的模样,均为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绿瓦灰砖红柱,两侧厢房均为二层现代建筑,设有沐浴室、阿訇讲经室等。拜殿三间三进,可容200余女穆斯林同时礼拜。院内植有花草、无花果树和常青树,为女穆斯林礼拜闲暇时交流学习提供了良好环境。

2

女寺两“宝” 没杜阿訇

就没现在的北大女寺

采访时恰逢省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原郑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办公室主任马景云,她告诉记者,北大女寺里有“两宝”,一宝就是这个清真女寺建筑,而另一宝就是寺里的杜淑贞阿訇,“没有杜阿訇就没有现在的北大清真女寺”。在她及寺管会负责人张凤英及马顺琴的引领下,记者采访到了杜阿訇。杜阿訇皮肤白皙紧致,眼神清澈,如果不是走路需要搀扶,你根本看不出她已是88岁的高龄。马顺琴告诉记者,杜阿訇是全省唯一一位签了“养老契”的阿訇。

1983年,杜阿訇到寺里时,北大清真女寺就南北各三间房,而且都年久失修,一片萧条,大殿阴暗潮湿,也只有一层,来礼拜的人很少。阿訇认为要想让大家都到寺里来学习,首先必须要改变女寺的环境,着手修复清真寺。刚来寺里时一个月就给几百块钱的工资,她从不计较,也不讲条件。阿訇不爱财,谁送的钱都不要,乜贴全都放进寺里的乜贴箱里,给亡人洗埋体的钱也不留,都给了寺里。经过几年的积累,寺里有了改建的经济能力,先从北屋的翻修开始,陆陆续续对大殿和水房子进行了翻建。

随着环境的改善和阿訇持之以恒的宣教,来寺里礼拜的妇女越来越多,张凤英说平时经常来的人有七八十人,过节时有200来人,还有远方专门来这里过节的。1993年修缮清真寺,花了几十万元,都是群众散的乜贴,她们信任阿訇的人品,冲着阿訇坐在这里,筹集到了几十万元,没出去收一分钱,拉赞助,都是群众自觉自愿地散。现在的北大清真女寺花木盛开,绿树成荫,三五间平房已变成一所二层小楼的独立小院,有会议室、教室以及海里凡的宿舍。而这么大的变化杜阿訇功不可没。

3

女寺里做礼拜 要用流动的水“大小净”

在女寺,张凤英让记者随便转转,只是提醒说,礼拜的大殿要脱了鞋才能进入,不过最好不要进去。

“女穆斯林只有在做完‘大小净’后,脱鞋方可进入大殿。”北大清真女寺寺管会副主任马顺琴说。为了不玷污那份神圣,记者便只站在大殿门口往里瞅了瞅。大殿地板上铺了一排排拜垫,另外,在大殿的一侧放置有几排凳子,上面绑有棉垫。“这些凳子,是给不能在地上久拜的老人准备的。”马顺琴说。

在大殿南侧,是女寺的水房,即穆民礼拜前净身沐浴之地。马顺琴告诉记者,礼拜前所有的穆民都要去做“小净”(洗脸面、口鼻和手、脚等)或“大净”(洗涤全身)的。

采访时,准备做礼拜的女穆民海秀云说,穆斯林做小净不用脸盆,而是用“壶”,因为在穆民看来,用过的水是不洁净的,所以要用“壶”打来流动的水。“小净”不仅要洗脸、洗手、洗脚,还要漱口、呛鼻。信教穆民每天要做5次礼拜,勤于洗浴,久而久之,演化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女穆民做礼拜,非常讲究。不但要披上盖头,而且要穿上袖子长到手腕的衣服,还要穿上袜子,不能露出皮肤。即使袜子破一个洞,也是不允许的。”另一穆民曹二梅说。

4

杜阿訇编写顺口溜 生动再现女寺今昔对比

采访时临近开斋,有不少年纪较大的女穆斯林于下午自发地来到清真女寺,为开斋积极作准备,炸制油香和菜角,即一种穆斯林传统节日油炸食品,张凤英和马顺琴同样坐在她们中间忙碌个不停,而穆民们亲切地称她俩为“社头”,更有不少穆斯林送来了或钱或物的“乜贴”。而杜阿訇虽已88岁高龄,仍然坚持“封斋”,虽然如此,杜阿訇依然精神矍铄,并针对北大女寺前后的变化,现场背起了她编的一段顺口溜:“一进门,朝里看,看见三间破大殿;院内坑洼不平坦,走路怕摔心真颤;井又深,水又咸,洗个大净可是难;无把壶,咋洗手,淋浴手巾都没有;大殿冬冷夏季热,礼拜的妇女耐不得。”这几句顺口溜道出了当时北大女寺的艰苦环境。

坐在旁边的马景云说,与这段相对应的还有一段顺口溜:“一进门,朝里看,眼前整洁新大殿;五司楼,宽又大,里面备有挂衣架,热水管,真方便,龙头一开清水来,你到水房听一听,人来人往闹哄哄,池堂台,明又明,脚布手布挂满绳,大殿冬暖夏有风,学习礼拜又念经,知感真主给慈悯,党的关怀记心中。”两段顺口溜生动再现了北大女寺的今昔对比。

正如老阿訇顺口溜中所说,北大女寺的发展离不开管城区委、区政府的关怀。8月30日,开斋节的前两天,北下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巴姝芳带着班子成员,来到北大清真女寺及北大清真寺开展慰问走访活动。每到一处都与穆斯林阿訇和穆斯林群众亲切交谈,并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

5

吸引国际宗教团体关注

清真女寺将迎来百年大典

有了好的环境,杜阿訇就更用心地“宣教育人”,她常讲:“每个家庭的和睦安宁,就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她还经常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启迪中老年女穆民滞后、封闭的思想,从而赢得了穆民们的加倍尊重与敬佩。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杜淑贞女阿訇是河南省唯一4次赴麦加朝觐的阿訇,时间分别是1992年、1994年、1999年、2005年。杜淑贞女阿訇撰写的波斯语,小儿锦(消经)“卧祖”(讲稿),已多达40册,作为珍稀的手迹资料已被郑州市档案馆“名人资料库”收藏。

由于北大清真女寺和杜老阿訇的知名度很高,也吸引了国际宗教团体、学术研究院所的关注。如中国伊协副会长夏米西丁及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为开办女大专经学班,曾专程到北大清真女寺作专题调研。英国剑桥大学文化妇女研究中心主任、学者玛利亚·雅绍克也多次到女寺访问。

“明年,女寺即将迎来建寺百年大典。今年我们将向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争取让这座百年老建筑得到更好地保护,以便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马顺琴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