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郑州好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送水哥”等5人候选“中国好人榜”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送水哥”等5人候选“中国好人榜”
他们是:“送水哥”李老发、好媳妇赵至颖、“老愚公”李峻峰、清洁工吕长凤、好书记韩铁成传递凡人善举,上中国文明网为他们投票加油吧

他们是:“送水哥”李老发、好媳妇赵至颖、“老愚公”李峻峰、清洁工吕长凤、好书记韩铁成

传递凡人善举,上中国文明网为他们投票加油吧

昨日,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公布2011年9月份“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郑州有5人候选,他们分别是:“送水哥”李老发、好媳妇赵至颖、“老愚公”李峻峰、清洁工吕长凤、好书记韩铁成。

9月份“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将于9月7日~25日在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集中展示,接受网民投票。晚报记者 潘默 薛璐

“送水哥”李老发:三年送了两万桶水 免费给农民工喝

3年前,在郑州市中州大道与郑汴路、农业路、东风路3座立交桥下,出现了几个饮水机,免费给聚集桥下的农民工和过往路人送解渴的清水。在这里免费喝水的人都以为,天天来送水的中年男子是慈善机构或者政府的工作人员。

其实,他只是一个由农民工发展起来的小老板,他叫李老发。3年来,他免费送出近两万桶水,自掏腰包花了十几万元。他也由此得了一个亲切的外号——“送水哥”。

每天6点一起床,李老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家里的净水机,将空桶整理好开始接水。机器过滤出来的纯净水流得很慢,一直到中午,18桶水才接满。随后,李老发开车到3个送水点各卸下6桶水,开车离开。第二天再来收空桶、再送水。

3年了,每天承载几百公斤的水,李老发这辆老“捷达”的车座已经被压得严重变形,减震也被压坏了。

李老发曾拒绝媒体的采访,他说:“我也就是行个小善,不值一提。后来有记者说,我干的这个事情,可以让更多的人一起参与进来,我才同意接受采访。我希望能有人一起来行这个小善,把水一直送下去。”

好媳妇赵至颖:大爱让公婆夕阳别样红

赵至颖,荥阳城关乡洪界村村民。丈夫是江苏南通人,公公婆婆都在上海居住。

半年前,赵至颖去探望80多岁的公公婆婆,看到两位老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人照顾,当即决定把两位老人接到河南,由她护理。

两位老人到来后,多的不只是两口人的吃饭问题。婆婆身体瘦弱,脑子时常混乱;公公不会动弹,耳朵又聋。

刚开始时,家里简直乱了套:两位老人一天三顿饭都得一口口喂着吃,大便几乎都得下手帮助往外掏或滴开塞露,还要提防老太太把粪便乱抹……

最要紧的是老公公的腿,不明原因地红肿溃烂,流黄水不断。赵至颖逢人便打听治疗的偏方,一有空就抱着老公公的脚,用温水、药水清洗。在上海无法治愈的烂腿,两个月后几乎痊愈。

为了能和老人交流,赵至颖逼着自己学江苏南通话。老人牙口不好,赵至颖买来“餐用粉碎机”,把搭配好的营养餐打成糊糊,一口口喂给老人。南方人爱洗澡,她就天天给老人洗澡,有时一天两次。晚上公公要早早入睡,婆婆说啥也不肯上床。好不容易等安顿好了婆婆,公公已经醒了,要这要那。

赵至颖丝毫没有抱怨,她把这些当成生活的笑料,感染得听者跟着她笑。

正是赵至颖的豁达、宽容,让两位老人有了一个温馨的晚年。

清洁工吕长凤:用“心”丈量道路

曾有人粗略地计算过,32年来,她累计加班1600多个工作日,相当于自己多干了4年;她清扫道路步行的路程达15万公里,可绕地球近4圈。

她所负责的道路在各类检查评比中,被评为郑州市“最佳道路”。她1994年荣获国家建设部劳动模范,并被授予郑州市“优秀城市美容师”称号。

她叫吕长凤,今年48岁,中原区环卫队道路清扫工人。32年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用实际行动诠释“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环卫精神。

1979年,也是环卫工人的父亲因病不幸去世。16岁的吕长凤退学来到中原环卫队继承父业成为一名道路清扫工。从此,一把扫帚、一个撮斗,陪伴她度过了32个春秋。

1991年,吕长凤当上了嵩山路清扫组长。嵩山路是主干道,是全队最难扫的路。一次大雨过后,下水道口被堵塞,路上积存的污水足有半尺多深,由于井口底下堵塞树叶杂物太多,她拿来棍子把井盖撬开,跳进一米多深的井里,弓着腰,掏了一个多小时,井口通了,她却成了泥人,脚上也被玻璃碴儿划了一道一寸多长的口子,鲜血和着污水直流。

吕长凤每天用扫帚更是用“心”丈量道路,她负责几十万平方米清扫面积,每一平方米都浸润着她的心血与汗水。

“老愚公”李峻峰:九旬老人20年种绿一座山

“一把镢头,一张锨,一把耙子,一根钎,立下愚公移山志,要把荒山翻一翻,一日不成功,继续往下干,改造荒山吐翠绿,子孙万代享甘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一位95岁的老汉,20年如一日坚持绿化荒山不停歇。

这位老汉名叫李峻峰,巩义市鲁庄镇东庄村民。他自75岁起,坚持绿化荒山,在120余亩荒山上栽树1.8万多棵,一座昔日光秃秃的不毛山丘现在变得郁郁葱葱,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愚公”。

20年来,他步行上山,原本杂草丛生、连条路也没有的山上,硬是被他踩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甚至连每天他从家到山上要走1800步,也被他数得清清楚楚。

20年来,每遇麦收、秋熟和冬季风大的时候,怕山上起火殃及树木,老人就住在自建的护林房里,独自承受着夏秋时节的酷热和蚊虫叮咬以及冬季山上的刺骨寒风。

为确保树苗的成活率,老人自己背砖、背石,自己垒,坚硬粗糙的砖块石头,肩膀和双手磨得起了泡、流了血,最终建起了育林水池和护林房。同时,老人摸索出了一套在红石山种树,提高成活率的科学方法,成活率达到了98%以上。

20年造林辛苦多,20年艰辛终有果,昔日空无一木的红石山上,如今果香随风飘,郁郁葱葱。

老人这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我栽树一不求名,二不为利,山是国家的,山上的所有财富也都是国家的。我都这把年纪了,能为国家、为大伙儿做点小贡献就很知足了。”

好书记韩铁成:贫穷山村之治

平整的水泥路蜿蜒其中,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中心广场上三五成群的人们忙着健身……

这就是坐落于金牛山下的巩义市夹津口韩沟村,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农村。

然而五六年前,韩沟村还是个债务一大堆、经济困难、人心涣散的烂摊子,村民还过着肩背担挑、土里刨食的日子。村里人心里都知道,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韩铁成应该记头功。

2004年底,58岁的韩铁成挑起了韩沟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上任伊始,他就把制定《韩沟村十年发展规划》摆上议事日程。他请来省设计院的专家高起点规划,组织村支两委和村里老党员连续召开会议,共同商议。

2006年初春,中央建设新农村的大潮在全国铺开,韩铁成积极争取把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落户韩沟。这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韩沟村拉开了涵洞的垒砌、村主干道铺修工程的帷幕。

为节约工程开支,韩铁成把他的家当成了“总仓库”,大到钢筋、木材,小到螺丝钉和麻绳,只要工地需要,老韩就叫人上他家去取,自家的七八平方米上好的木材,盖房用的一吨多钢筋,价值两三万的外墙砖,全部用到了工程上。在工程建设的2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顿应时饭,早上5点前到工地成了他的习惯。

人心齐,泰山移。凭借全村的力量,5个月后,崭新的文化大院、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琳琅满目的农家超市、药品齐全的标准卫生所、户户门前平整的水泥路,呈现在人们面前,全国第一个“国家农村信息化服务站试点”落户韩沟村。

在2006年新农村建设中,除上级补助外,他个人出资210万元。有人说他憨,可他却说:“韩沟人民抚育了我,党的好政策富了我,拿出钱为韩沟百姓办点事,我觉得值。”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