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6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报驻县市区记者联系方式
黄河提灌站的四十风华
马渡:新农村的画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河提灌站的四十风华
解决郑州缺水,成就邙山精神观黄河成就大景区
邙山黄河提灌站

8根直径90厘米的管子把黄河水抽上来,满足了郑州市60%以上的用水,这就是被喻为“郑州人民生命线”的邙山黄河提灌站。今年,它被郑州市列入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晚报记者 姚辉常 通讯员 时晓庆 文/图

流经20多公里到郑州

邙山黄河提灌站——位于郑州西北20多公里处的黄河风景名胜区,是黄河风景名胜区的亮点之一。昨日,记者见提灌站上刻的不是“邙山黄河提灌站”,而是“黄河风景名胜区”。

记者见到的一张老照片显示,提灌站周围原来是光秃秃的山岭,没有植被。而如今,周围郁郁葱葱的。提灌站北偏西方向原来是山岭,如今成了一个沉沙池。沉沙池面积有500亩,里面“漂”着两条抽沙船,把每天沉淀下来的沙抽走。

在沉沙池西部,黄河水携带着大量泥沙,流经长20多米、宽五六米的渠道,注入沉沙池,两水泾渭分明,似在诉说着沉沙池的巨大功效。

水经明渠流入泵房,被8根直径90厘米的管子抽到33米的高处,然后流入20多公里的暗渠,流入水厂,流入郑州百姓家。

“水是生命之源,邙山黄河提灌站被誉为郑州人民的生命线。” 黄河风景名胜区有关负责人自豪地说,提灌站建成时,满足了郑州75%的用水量,现在也占60%。

解决郑州缺水,成就邙山精神

张新才70岁了,曾任黄河风景名胜区总工程师,参与了邙山黄河提灌站的建设。

他介绍,上世纪60年代,郑州缺水。1970年,古荥公社(现惠济区古荥镇)为了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在其管辖的邙山头黄河边开工建设一座小型储水站,但不久就因管道跑水、渠道质量不好等原因停用。

“这次尝试是有益的,引来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注。此处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处,是黄土高原的末端、华北平原和地上悬河的发端,有利于调水,适合建提灌站。”张新才说。

1970年7月1日全线开工建设,市委、市政府负责解决工程的投资、设备和技术,沿线的各区政府解决劳动力问题。从邙山头绵延至西流湖24公里,其中挖的穿山隧道有2000多米,沿线10个公社最多时抽调了10多万人,工程于1972年10月1日竣工。

“这在郑州城市供水事业中,具有‘功在当代,福及子孙’的里程碑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建设邙山提灌站的艰苦过程中,建设者们创造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知难而进’的邙山精神,激励着后来人。”张新才说。

观黄河成就大景区

提灌站建成了,许多人把它当做“圣地”,前来观看黄河是如何被征服的人络绎不绝。提灌站收起门票,价格开始只有5分钱,后来涨到1角、2角,1981年前后门票价格涨到1元多。

“上世纪80年代,新乡、焦作等地的游客都来游玩,现在景区游客也没那时候多。”张新才说。

王仁民当时任提灌站的党支部书记,1973年前后,他提出了观黄河的想法,让提灌站与黄河联系起来,后来在专家、学者的启发下,1979年建成了黄河母亲哺育像,并搞荒山绿化,建亭台楼阁,供游人休息。

1981年,市政府下文,提灌站更改为黄河风景区。此后,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通道。2002年景区更名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当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05年景区被评为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殊荣。2007年,高106米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极大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据了解,目前,郑州正着力打造黄河滨河公园,黄河风景名胜区是其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