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天地之中 我心飞翔 上一版3  4下一版
心仪
嵩阳书院
最喜嵩山有少林
游初祖庵记
登封王城岗小城基槽发掘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游初祖庵记

游初祖庵记

□任进书

初祖庵名胜区由初祖庵和达摩洞组成,是“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的佛家圣地。

今年5月一个晴好的上午,我有幸游览了初祖庵名胜区。从少林寺山门西侧10米处出发,沿着一条土石夹杂、曲折弯弯的山路,缓步上山。山路坑坑洼洼不好走,路旁的麦子矮小穗不齐,蒿草没膝摇曳,乔灌木也不多。大约走了20分钟,我来到了初祖庵。

初祖庵由山门、大殿和千佛阁组成。庵内古木参天,有柏、银杏、榆、柿、李、核桃等古树若干株。最为壮观的是一古柏,高30余米,径围约4米,望之森森然。相传此柏是禅宗六祖慧能从广东回拜少林寺祖庭携来并亲手栽种,迄今已有1200多年了。树旁的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石碑刻有“六祖手植柏,从广东至此”10个大字。初祖庵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名为大殿,其实不大。其建筑面积仅118平方米,面阔进深各为三间,歇山式建筑,整体风格保存了宋代建筑的神韵。殿门有一副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走进殿内,正中供奉着禅宗初祖达摩,禅宗二、三、四、五祖侍之左右,两山墙上绘有佛教二十七祖人物画像,栩栩如生。殿内近900年历史的16根宋代石柱上有龙、凤、坐佛、飞天、牡丹、荷花等,石雕刻工精细,清晰可读。整个大殿小巧玲珑,古朴肃穆,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价值最高的木石结构建筑物,其在河南省建筑史上独占鳌头,故1996年11月,大殿及初祖庵被国务院公布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庵内有晚清方亭两座,东西并列,庵内尼僧告诉我,方亭及千佛阁为庵内尼僧做功课及居住地,请勿入内。我只好作罢。据传西亭为“达摩面壁处”,达摩洞中的影壁石曾移入其内,1983年移入少林寺新建的文殊殿(亦有影壁石已毁于兵火一说)。东亭为祀达摩父母像处。初祖庵内游人很少,静悄悄的,偶尔从大殿飘出一缕香烟。

众所周知,没有达摩就没有禅宗,没有禅宗就没有少林寺,但是传承者——少林寺却凭借达摩之光引来游人如织,香客接踵,热闹非凡,扬名于海内外。然而创始者——达摩的纪念地初祖庵和达摩洞却路断人稀,游客罕至,令人感慨不已。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宣传不到位,二是山高路远且坎坷不平。

达摩洞外西边石壁上方,刻有明代诗人苏民望题诗:“西来大意谁能穷,五乳峰头九载功。若道真诠尘内了,达摩应自欠圆通。”达摩洞上方20米处就是五乳峰,我一鼓作气,直登峰顶,但见峰顶平地处新建一仿古现代化混凝土建筑——息缘亭,两个尼僧分立于达摩石雕左右,面目肃然。整个峰顶草长树高,蓊蓊薮薮,寂静极了,好像有小虫子的唧唧声在我耳边回响。

我站在五乳峰上,望着面相和善、目光炯炯、凝视远方的达摩像,游想联翩,陷入沉思。一个印度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中国的佛教事业,背井离乡,一苇渡江,九年面壁,整日双目紧闭,苦思冥想,面朝阴冷的石壁,在“禅定”上狠下工夫,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杂念。“禅定”久了,达摩就踢踢腿、弯弯腰、伸伸拳、锻炼锻炼,天长日久,竟自创一套功夫——“罗汉十八手(少林拳)”。那时达摩的生活规律是“上班坐禅,下班打拳”。从公元527年到536年,达摩在洞中面壁苦修九年,精影入石,终于破壁而出。他不仅奠定了中国汉传佛教禅宗初祖的地位,而且也荣膺少林武术开山祖师的称号(亦有少林功夫国人自创一说)。少林寺大雄宝殿内有一副楹联对此解得妙:“达摩碰壁而面壁,问壁敲壁破壁,壁立千尺大世界;佛法成空却住空,行空悟空化空,空观万劫恒河沙。”是啊,达摩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终于得到了名,千古流芳;虽失去了利,吃尽了苦,却也乐得无怨无悔,无烦无恼。刹那间,我想起了我们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少年时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917年9月,年仅19岁的他东渡日本求学,中流击楫写下一首明志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诗中,周恩来不仅对达摩面壁九年弘扬佛法矢志不移的精神充满赞许,而且为了救国救民,他还要再加上一年面壁。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周恩来不仅面壁十年破壁而出,29岁的他南昌起义一鸣惊天下;而且辅佐一代伟人毛泽东创立和建设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他“鞠躬尽瘁忘我奋,红心掏尽为人民”的夙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311445 2011-09-16 00:00:00 五 游初祖庵记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