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5版:郑州文化建设影响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艺精品打造出郑州精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政策支持 机制创新 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从《水月洛神》到《斗笠县令》
文艺精品打造出郑州精神
《斗笠县令》将参演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政策支持 机制创新 传统文化大放异彩

从《水月洛神》到《斗笠县令》

近段时间以来,由郑州市创作排演的、能够代表中原文化特色和当代舞台艺术水平的两台原创优秀作品——舞剧《水月洛神》和豫剧《斗笠县令》不断有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

令人瞩目的舞台艺术

在上个月结束的“2011年河南省舞台艺术新剧目展演暨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上,舞剧《水月洛神》、豫剧《斗笠县令》从河南省直及18个省辖市的31个文艺表演团体申报的35台新创剧目中脱颖而出,双双入选大赛最高奖项——河南省“文华大奖”。

由文化部艺术司、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政府等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豫剧节昨晚在郑州落幕,来自全国各省市的20台豫剧回到“娘家”角逐,《斗笠县令》获剧目一等奖。

这些荣誉仅仅是起航,作为郑州市的两张新名片,舞剧《水月洛神》和豫剧《斗笠县令》已被确定为10月18日在上海开幕的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的正式参演剧目,《水月洛神》更被确定为本届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舞台艺术界的奇迹。

由于《水月洛神》和《斗笠县令》的作品声誉与先期影响,舞剧《水月洛神》已入选将于12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豫剧《斗笠县令》入选将于10月在重庆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郑州市文化建设的影响力通过这两台优秀剧目的广泛传播产生出强劲的“蝴蝶效应”。

优秀剧目应运而生

“文化是决胜的力量!”当“文化”被人们从战略高度来重新审视她的重要地位时,被文化汁液浸润日久的河南人坐不住了:2010年7月22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等的陪同下,到部分省直文艺院团调研,卢展工鼓励文艺院团以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不断增强内部活力,争取多出人才、多出精品。

今年,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在会见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时说,我市各文艺院团要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拘一格培养造就优秀创作和演艺人才,多出精品,多获大奖。

有了政策的原动力,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以文艺创作为抓手,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大型原创舞台剧目,《水月洛神》《斗笠县令》由此应运而生。

推开通往世界的窗口

一叶而知秋,听柏林爱乐交响乐团演奏,能感觉到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古典音乐和文化积累的深厚;美国的音乐剧《猫》《悲惨世界》折射出的是美国的流行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诚如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所说:“《水月洛神》和《斗笠县令》代表了郑州的城市形象,也是郑州走向全国舞台、走向世界舞台的一扇窗口。”“郑州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可我们没办法把一座楼或者一个广场拿出去展示给人家看,但是舞台艺术作品可以传达这一点,这两台作品就恰恰凝聚着郑州的气质,凝聚着郑州市民的精神风貌,折射出郑州在当今中原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在全国的城市版图上独有的精神风貌。”

当站在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的高度,《水月洛神》《斗笠县令》从源起到“立”于舞台之上便有着栋梁般的担当,以舞台艺术精品为抓手,推进郑州市文化全方位崛起,从而带动郑州市乃至于整个河南省在都市文化、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先锋作用。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评审委员、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先生在看了这两台剧目后激动地说:中原经济的崛起首先是河南经济的崛起,河南经济的崛起首先是文化的崛起,在河南文化崛起的势头中,郑州市舞台艺术创作当之无愧吹响了先锋的号角。

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坐落在中原腹地的河南省会郑州,是一座历经了3600余年风雨沧桑的古都,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都市。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曾困扰着郑州。

困则图强。“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省辖市市长级干部丁世显如是说。2004年3月,郑州市组建了郑州历史上第一家歌舞剧院,决心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实行市场运营项目制、创作人员委约制、主要演员签约制、演职人员聘用制的运作方法。

这一系列改革都得到了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政策、资金上对歌舞剧院给予重点倾斜扶持。有了源头活水,年轻的郑州歌舞剧院书写了一系列惊人之举:

从全国11个省3000多人中,精选出50多名演员,组织推出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一经推出,好评如潮,囊括了全国舞台艺术多项大奖,《风》剧的意义不仅仅是它在艺术上的造诣,更在于它是河南第一部真正走向市场的舞剧,“郑州歌舞剧院模式” 也给河南乃至全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蓝本。

郑州歌舞剧院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止步不前。2010年底,在郑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会聚了各路艺术家的郑州歌舞剧院漂亮地交出了《水月洛神》的答卷,让省会观众及来自全国的专家为之惊艳。今年3月,《水月洛神》晋京演出大获成功,新华社记者发表长篇报道称: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也拥有全世界最多“吃皇粮”的文艺工作者,但国有院团在缺少了国家财政供养后,在市场上如何独立生存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能借鉴郑州歌舞剧院的成功模式,守住传统文化的根、把准市场的脉,就能在广阔的文化舞台上大有作为。

传统文化焕发魅力

“守住传统文化的根、把准市场的脉,就能在广阔的舞台上大有作为。”说得太好了!让中原文化这个“老根”冒出新枝,发出新芽,用崭新的市场观念照亮古老而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传统的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就舞剧《水月洛神》来说,主创人员多次遍访河南各地,深入民间采风,充分汲取中原历史文化营养,整个舞剧闪烁着中原文化的璀璨历史,以具有浓郁中国古典美的舞美意境来感染观众。流传千年的《洛神赋》意境飘逸、缠绵、唯美,是雅文化的代表;今天,运用舞美、音乐、灯光、服饰等现代元素,舞剧《水月洛神》展现了一段凄美的人神之恋,在阳春白雪的氛围中让观众雅俗共赏。显然,在文娱市场趋于媚俗化的时代,《水月洛神》在彰显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走出了传统舞剧的窠臼,她宛如一朵清莲,倾向写意而不清高,注重通俗却不低俗。

豫剧《斗笠县令》表现了清道光年间河南怀庆人曹谨由福建闽县调任台湾省凤山县令,赴任后勤政爱民造福当地民众,甘丢“乌纱帽”也要为当地修圳引水的感人故事。演的是古人的事,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情怀,通过对曹谨这个艺术人物塑造,以豫剧当代人文情怀和戏曲现代化理念为创作起点,敏锐捕捉到了当下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趋向,观照当下,贴近民众,完成了由传统戏曲向现代戏曲的华丽转身。

作为省会城市、河南窗口,郑州承担着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期许,日益发展的河南更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能够走向世界的郑州、一个文化新郑州,尤其当文化越来越成为区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必然被定格在城市精神支柱和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视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连的重要支撑力。令人欣喜的是,改革的春风中,郑州的文化建设正发轫开端并大步发展。

罗怀臻深有感触地说,没有中原经济这些年的发展,没有河南省委、省政府这些年对舞台艺术的高度重视,没有郑州市领导高瞻远瞩地提出的乡村文化、地方文化向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转型的战略,这些舞台艺术精品不可能诞生,《风中少林》《水月洛神》《斗笠县令》的诞生不仅仅成为艺术创作的偶然事件,而成为了一个地方文化、地域文化发展的自觉行为。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郑州市必须率先崛起、强力引领,可以预见:金秋10月的上海国际大都市,必将刮起锦绣中原、文化郑州的美丽旋风,郑州市也必将通过两台精品剧目在沪上的倾情演出,释放出中原经济崛起的强烈信号,吹响郑州文化先锋的号角,为中原大地、为河南省,更为郑州市赢得良好声誉,并在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留给中外人士难以忘怀的“郑州记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