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9版:财经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会资本
试水医疗领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社会资本
试水医疗领域
郑州第一家正规的中医馆成立,投资2000万元
创办人朱霞说,中医可以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
朱霞和老中医张磊在济华中医馆

社会资本

试水医疗领域

郑州第一家正规的中医馆成立,投资2000万元

创办人朱霞说,中医可以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

一边是风生水起的推拿按摩保健中医养生馆,其资质和能力让人疑窦丛生;一边是好中医难寻,医院里一号难求,民间中医馆在探索中小步出击。中医,这个传承几千年的文明,今天,走在了产业化的路口。

日前,郑州市政府下发文件,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而关于中医更是支持力度超前。朱霞说,曾经西医出身,如今却投资2000万元创办郑州第一家正规的中医馆——济华中医馆,期待中医复兴的同时,也期待中医能给她带来更多的真金白银。

或者说,中医馆正是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一次试水。

晚报记者 辛晓青/文 廖谦/图

中医难寻,非要追到犄角旮旯的小诊所?

张希自打当了爸爸,就开始关注中医,“孩子这么小,有一点发烧感冒到医院就是验血打针,抗生素的滥用让我越来越害怕带孩子去医院。我一直想找个好的中医,可是总是找不到。”

张希说,孩子不到1岁那年拉肚子,他在几个大医院的西医那里反复看了数次,打吊瓶打了十几瓶,一直控制不住,又被朋友介绍,找到紫荆山一个大超市后面的小诊所,“那是个中医,给抓了点他配好的药粉,竟然吃吃好了。”

还有一次秋天孩子咳嗽,反反复复总是治不干净,他又被介绍到了世纪联华后一个小中医院找到一个大夫,抓了点药粉吃吃好了。

关于张希的这种经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非常普遍。

张希告诉记者,在他所接触的家长圈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他们所认可的名中医图表,比如桐柏路某个诊所、紫荆山公园中间的一个诊所、西区某小区里的一个诊所、大学路一个小胡同里的诊所等,他们对中医期待的同时,也在迷茫,“中医为什么这么难找?为什么都藏在犄角旮旯?是真的上不了台面?”

政策支持,鼓励中医门诊部规范发展

“济华中医馆”一位中医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河北的一次疫情被中医控制,中国开始全国建立中医院和中医学院,“那时候遍访民间高手,聘请学院老师,小诊所里的学徒成了第一批学生,也就是那时候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科班出身的中医。”

我省的两名著名老中医张磊和门成福就是这批学员。作为河南省原卫生厅副厅长,张磊表示,如何发展“纯中医”,中医馆是一种探索,河南将大力推进这类中医馆的建设,使之很好地为社区慢性病患者提供治疗。

而朱霞,就是看到了中医的市场和政策对中医的支持,创办我市第一家专业的中医馆,“十二五规划里就有支持的方向标,当时里面提出支持医生多点执业,所以在办中医馆之前,我要搞清楚,请名中医来执业,违法吗?答案是政策支持。河南的相关政策也明确,鼓励中医门诊部规范发展和连锁经营。”

而在她的“济华中医馆”开业之后,也迎来了郑州市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明确支持。近日,郑州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医院管理集团、区域医疗中心,开展特色诊疗服务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和精神、康复、护理、老年病、养生保健等特色专科、特需医疗服务机构及以‘高、精、尖’为特点的品牌连锁医疗机构。”

认可中医,中医成为风尚指日可待

其实这些年中医在民众中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是中医馆等中医产业复兴的厚重根基。很多人虽然是80后,却开始不断选择中医治病,而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白领甚至开始学习推拿。

马琳琳告诉记者,“我们一个QQ群里经常讨论健康养生问题,大家都越来越认可推拿在治病和防病中的功效,作为不吃药不打针最低代价的一种方式,我们都在学习。”她告诉记者,她们在网上找到了上海非常著名的民间推拿高手,以每人800元的价格兑钱请对方飞到郑州,趁周末给大家上了两天课,“收获非常大,这种自发的学习我们还会组织。”

济华中医馆的王勇生也说:“在韩剧、日剧里,很多家庭会定期给家里的顶梁柱去医馆里配置补药,其实就是中医在国外的风行,这种风行相信用不了几年就会在国内出现,目前香港台湾甚至北京上海,已经开始。”

也正是看到了政策的支持和民众的基础牢固,朱霞义无反顾走进了中医领域。

网络预约,不挤不急从容看中医

其实朱霞投资中医馆,也源于自己的一段治病经历。

“我是学西医出身,去年我得了肩周炎,找医生同学去看病,同学明确给我说,咱西医没办法,你做做中医针灸推拿吧。”她在中医一附院做了一段理疗,后来又去一个有名的连锁店做推拿。“慢慢觉得好多了,可是后来又后怕,到推拿馆治病也不知道有没有资质,万一碰上不懂医的人随便捏捏按按,弄巧成拙多可怕。”朱霞说。

后来,朱霞就想,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地方,“既有医院的正规手续和资质,医生都是正规执业人员,又有大型养生馆等服务机构?我是医疗行业的人,我立即就想,创办一个这样的地方。”

正是这样的想法,让她毫不犹豫投资,“我要做的就是环境舒适高雅,彰显中国传统特色,同时有现代化和无微不至的服务,甚至我们马上可以开通网上预约,看病也可以不挤不急,从从容容。”

为了让更多的人相信中医馆,朱霞和她的团队遍访省内中医名医,“一些退休的老中医可能流落在民间,他们怀有一身绝技,但是退休后没有发挥余热的地方,诊所坐诊又配不上他们的身份,我们请回来,每天车接车送,有专门的本科大学生给他们做助理陪同,坐在高档的诊室里。”除了民间暂时歇业的老中医,朱霞还请来在各级中医院执业的名中医固定来医馆坐堂。

位于红专路上的济华中医馆开业了,而朱霞的第二家中医馆也将在今年11月底在桐柏路开业,她认为,中医馆必须成为品牌,形成影响力,这不仅是给市民就医提供更多的选择,也是为中医行业复兴作出的努力。

中医馆,被患者、医者共同期待

其实中医馆的出现,不仅仅是患者和民众有着强烈的期待,就是从业者也心存感激。一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小孟说:“我的很多同学都只能去做医疗器械推销,有的转行了,有的只能去私人的小诊所甚至是黑诊所里打工,我现在就想,如果有多点医院,不管是公办还是民营,只要是正规的医疗机构,就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好地方。”

在“济华中医馆”里,朱霞聘请了20多个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他们需要学习和实践,我们聘请的大量老中医需要学生来服务和帮忙,这是一个完美结合,我们培养了后备医生力量,我们请来的老中医的医术也得以传承。”同时朱霞也说,“我特别希望这些中医专业的年轻人能够投身自己的专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中医,这才是中医不断发扬和传承的一个希望。”

其实不仅是这些年轻人,就是名中医也为中医馆的设立而心存感激,“说实在的,现在医院诊室稀缺,就是你再有名,每天有几百人等你的号,医院也给你排不上班,为什么我们宁愿去一些犄角旮旯的小诊所里坐诊,就是有能力需要释放。”一位老中医私下向记者说。而在济华中医馆,他接触了一次后,当场就决定在医院坐诊时间外所有时间都定点在这里坐诊,“说实在的,这里环境我觉得很好,我愿意在这里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服务。”朱霞也告诉记者,“很多中医在医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在这里给名医设立的诊室,装修装潢非常有品位,所有家具都是红木,一套几十万元,我就是要让所有来这里执业的中医感受到尊重,感受到中医文化的氛围。”

做中医,难道非要守得住寂寞?

张磊是济华中医馆的顾问,他曾经专门给朱霞说,“做中医是一件好事、善事,你们一定要守得住。”朱霞明白,这守得住就是清贫和寂寞。

“中医和西医不一样,西医开药做检查,都是收入,中医最贵的一个号50元,开点草药也是使劲帮患者选便宜的,中医确实不挣钱。”朱霞这样说,可是对记者的疑问她并不回避,“我是商人,不是慈善家,做中医是做善事,但是我同时也是一名商人。”

朱霞说,投资2000万元做中医馆,她并不打算立即就挣钱,“现在医疗资源匮乏,我们需要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医馆来帮助政府解决就医难的问题,我请这么多的名中医来坐诊,就是要做这些事的。”

正如张磊所说,在“亚健康”及肿瘤的治疗上,调理方面中医是强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的市场越来越大,不仅能让名老中医发挥余热,解决市民就近就医的问题,还应该在“治未病”上有更多的发挥。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我希望在我们中医馆给患者治病的同时普及‘治未病’这个概念,希望有经济能力的人开始从有病看病转移到没病防病的状态。”朱霞说,中医馆毕竟是一个商业机构,虽然要保证诊疗费用和中药饮片比医院低,但是他们也有着比医院更低价购进药材的条件。同时他们还将在中医馆形成规模和市民中形成口碑之后,开展养生服务,将延展服务作为盈利点。“换季的时候到医馆来,找老中医开个调理方子做点膏药,或者药酒,或者伏贴,这些中医产业链发展起来,中医才能赚钱。”

中医成产业,做首吃螃蟹者要有勇气

中医复兴,很多人已经发出这样的预言,可是更多的人仍在观望。

张先生开了一家养生馆,“我相信中医,我相信中医可以成为一个产业,甚至是大有可为的产业,但是我还没勇气迎头上去。”在张先生看来,中医要耐得住寂寞,发展成品牌才能迎来“真金白银”。“我不敢去做,怕失败,做养生可能有点走偏门,但是很多人在靠这个来试探这个行业。”

对于这种论调,朱霞坦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冒着巨大的风险,但是如果成功了,他就尝了天下第一鲜。”有人规劝朱霞,她这样花巨资做中医馆请名医,在培育中医市场,是在为众多观望者铺路,甚至是做嫁衣,“我认可他们说的话,我愿意为培育这个市场作出努力,但是我也相信,如果我培育市场成功了,我的中医馆就已经成功了,品牌就做成了。为别人不如说是在为自己。”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