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 “以前住深山,没水没电,上学、打工、买东西得跑10多公里。搬到这儿以后生活像城里人一样。”昨日,新密市袁庄乡的扶贫开发小区,住户李凤琴诉说其生活的变化。 李凤琴原来居住在地处深山的袁庄乡陈垴村,家庭收入在贫困线以下。2003年,作为扶贫开发区的第一批100多家住户,李凤琴四处借款两万元购买了这套110平方米的单元房。当时,村民们对扶贫区的情况并不了解,想入住的群众并不多。由于扶贫开发区紧邻新密城区,上学、就业比原来方便许多,依靠孩子外出打工,生活逐渐改善。李凤琴们生活的变化让大伙儿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报名搬迁者逐渐增多。袁庄乡一位负责人说:“如今,扶贫区的房子只能靠抓阄来分配。” 袁庄乡共有20个贫困村,分布在山区、沟岔里,常年粮食亩产不足200公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五六百元,行路、用电、饮水、求医、就学困难。如何解困?唯有帮助他们搬到城区。 2003年,新密市实施山区贫困户移民搬迁,在袁庄乡境内建设扶贫小区,利用省市扶贫资金,分批分期将居住在深山的贫困户搬迁至山下,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目前,已有1588户贫困人口告别了大山,住进楼房。 袁庄乡石贯峪村的陈岁琴一家今年2月入住扶贫小区西区,她购买的110平方米住房花去了7万多元,省市财政补贴4万多元。新居在各方面的便利让她很快习惯,现在即使回老家侍弄责任田,也不在旧房子住了。考虑农民离不开土地的传统观念,对于搬迁群众,土地仍由农民耕种,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并及时发放退耕还林补贴。 在扶贫小区,绿化、广场、健身设施均不比城市小区逊色。扶贫区先后投资120余万元,建了一个容量为50吨的无塔供水站,解决供水问题;投资12万元,安装监控摄像头28个;硬化18米宽、348米长的道路一条;架设路灯26盏,建花池20个,草坪6000平方米。同时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并在小区建立党支部、居委会,管理日常事务。 为帮助群众致富,袁庄乡利用每月的党员学习活动日组织小区群众学习致富技术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先后举办了电脑、厨师、美容美发及创业培训等10余期实用技术培训班,并为培训合格人员安排就业,介绍务工,为青年人创业搭建平台。几年来共安排就业人员800人。目前搬迁人员就业率达到75.4%,人均纯收入是搬迁前的两倍多。袁庄乡还建成占地4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拥有5000多册图书的阅览室,配备40套室内外健身器材及占地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 目前,移民社区已成为新密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社区、河南省省级卫生社区、郑州市节水型社区。 晚报记者 王银廷 通讯员 王潘琦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