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苏子良堆放的奖状和照片中科帕奇是最为醒目的物品。外面的包装还舍不得去掉。问及“您知道这个车模是什么牌子吗?”今年86岁的苏子良说:“我当然知道,这是雪佛兰。”】 一辈子和方向盘打交道 在苏子良堆放的奖状和照片中科帕奇是最为醒目的物品。外面的包装还舍不得去掉。问及“您知道这个车模是什么牌子吗?”今年86岁的苏子良说:“我当然知道,这是雪佛兰。” 在苏子良简陋的客厅里,墙上挂满了奖状和荣誉证书,以及他人生经历中的重要照片,尤其是他参加志愿军的照片放得很大,尽管是张黑白片,但很精神,证明他曾经是位革命军人。不过,还有一块烫金朱漆的荣誉牌子特别显眼,上面写着“抗日英雄,民族脊梁”。这对于老人来说,这才是他最为珍贵的人生经历的肯定。 苏子良的出名是与一篇文章有关。这篇题为“死去或活下来都未必幸运”的文章,全面介绍了作为远征军的苏子良大半人生的经历。从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亲身经历抗日战争,而后响应号召参加解放军成了一名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后退伍回老家当上了一名运输公司普通卡车司机的跌宕而又平凡的一生。 去年7月,美国驻成都领事馆邀请苏子良参加在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的美利坚合众国成立234年国庆招待酒会,并请他持刀在众人的簇拥下切开用美国国旗图案制作的特大蛋糕。这对苏子良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原因是他曾经是远征军的一名老兵。后来他把招待酒会的邀请函和切蛋糕的照片特意小心翼翼地放在了镜框里,挂在客厅的醒目处。 熟悉美国车从远征军开始 “先是集结从成都到昆明转机制直飞印度,后来我就成了中国驻印军工兵团的汽车兵。”苏子良说,他虽然没有直接经历战事,但最辉煌的经历就是参与打通新中印公路最艰苦卓绝的那一段。 在滇缅的那段时间,苏子良学会了开车,后来,他的一生就没有离开过方向盘直至退休。 苏子良是很熟悉美国车的老兵。三年前科帕奇选择了重走滇缅公路作为试驾路线时,人们想到了远征军的老兵。请他们介绍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的那场战争,其中给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中美携手用生命修建的滇缅公路。作为亲历者,苏子良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他熟悉这条路,提起它,刻骨铭心,话匣子就打开了,记忆的镜头清晰如昨,甚至很多细节都一个不落地呈现出来。 对于这条公路的险峻,1945年由一位美国人拍摄的一幅“二十四拐”的照片,形象地描述了这条“中国抗战生命线”的象征,后被报刊广泛刊用。成为滇缅公路永久性的符号。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在飞机上俯瞰滇缅公路,使我们对这条抗战时中国与盟国的唯一战略补充线有了更为完整的印象。也有人把这条公路比喻为“血管”。这是贴切而最精准不过的描述。作为展示我国西南后方的一条历史最久、运量最大的国际通道,它直接有效地支持了国内的抗战。至于这条路修建的重要性,有关资料是这样叙述的:“入缅远征的终极目的与一条道路有关,战争的起因和结果只有一个:保持道路畅通。于是修路也成了战争的一部分。” 喜欢汽车的在成都的远征军老兵中不多,像苏子良那样年纪会开车的在成都也找不出几位,尤其是熟悉美国车,知道雪佛兰的恐怕少之甚少。子传父业。他的三个儿子也都以开车为业,这对苏子良来说,并不是他期望,但也是回归。普通人的日子尽管生活过得清淡,安宁才幸福。在他心目中,父子都选择了这个职业,感觉和体悟则截然不同。所以他把上海通用送给他的雪佛兰科帕奇车模当做了宝贝收藏起来,并特意与他的抗战老兵的荣誉证书存放在一起。我想,这对他的记忆又多了一层可以触摸的质感。 远征军、滇缅路、美国车…… 在那个年代,平凡者也能成为英雄。 方明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