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8版:财经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聚光灯”产业风头正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风中少林》国内外演出场次300余场,收入2000多万元
大型歌舞剧《水月洛神》受邀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
郑州“聚光灯”产业风头正起
艺术中心的一次交响音乐会。

《风中少林》国内外演出场次300余场,收入2000多万元

大型歌舞剧《水月洛神》受邀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

6月,美国金牌儿童音乐剧《芝麻街》刚走;8月,著名音乐人三宝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音乐剧《三毛流浪记》就来了;10月,著名魔术师刘谦也为郑州市民打开了《奇迹之门》……

与此同时,今年郑州市豫剧团新编历史豫剧《斗笠县令》获得国家许多戏曲大奖,市歌舞剧院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剧《水月洛神》也受邀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

无论是引进外来表演,还是对外推出本土剧团,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表明,郑州的剧团和演出市场越来越繁荣。

今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作为郑州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的剧团和演出市场将会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它们目前又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今天,记者就带你一窥郑州舞台上的“聚光灯”产业。

郑州晚报 赵柳影/文 晚报记者 马健/图

“老郑州”眼中的演出市场:越来越火热

上周三晚上7点多,记者从东区乘公交车回家时,偶遇了一位背着大提琴的老先生,估计60来岁,看上去非常慈祥,记者就和他攀谈起来。

“我刚在艺术中心排练完,坐车回家呢。”原来程先生是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没事儿就喜欢和朋友一起到艺术中心参加一些公益性的表演,提起郑州的演出市场,他笑称:自己是看着它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说着,程先生慢慢陷入回忆,“我20岁的时候,到剧场看演出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那时候表演也少,剧场也少,根本形不成市场,老百姓手里也没钱,温饱都成问题,更别提买票看演出了。”回忆起年轻时贫瘠的精神生活,程先生透露着无奈,后来到了40岁,手里稍稍有些钱了,省人民会堂等剧场也有了,观众们慢慢也接受了剧团表演,程先生偶尔也会和朋友去看场喜欢的演出。

不过,到了退休之后,程先生反而看演出的次数越来越少。“近几年,郑州的演出市场越来越火热,各种表演层出不穷,票价也能接受,不过总觉得去剧院看表演必要性不大。”程先生说,退休之后没事儿就会去公园和朋友一起搭摊表演或看别人演出,这种生活化的表演形式已经满足了他的精神享受。

“整体来说,郑州市民的精神生活层次还比较低,剧团表演还不是很普及,像我们喜欢艺术的人都不怎么去看剧院表演,更别提对艺术不感兴趣的市民了。”程先生说,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可能也是导致郑州的演出市场虽然热起来了,但市民看表演的热情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的原因。

演出市场想要发展,郑州的本土剧团就必须不断创新

无独有偶,程先生的观点得到了郑州许多演出市场业内人士的赞同,河南保利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祖长树,结合河南艺术中心开放以来的情况谈了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3年来,由我们承办的演出场次呈逐年递增状态,但市场的接纳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祖长树说,与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相比,郑州的演出市场从票房销售和平均票价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根据各类艺术形式的演出售票情况,祖长树总结了一些郑州观众的文化消费和艺术观赏特点。“在节假日期间举办的票价较低,或者普及艺术知识类的表演,票房销售会相对比较高,而像音乐会、话剧、交响乐等形式的表演市场则有待进一步开拓。”祖长树说,另外,一些知名歌星的演唱会,会受到部分观众的大力追捧,如崔健、费翔、羽泉、齐秦等。

对于郑州的演出市场,业内人士李先生的观点更加的直接和一针见血。“‘追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郑州演出市场的繁荣,但同时也说明郑州观众的整体艺术视野、文化理念和欣赏水平还比较狭窄和滞后,对于芭蕾舞、交响乐等较高层次的表演形式接受度太低,甚至还处在不认知的状态下。”李先生说,与郑州的电影市场相比,郑州演出市场的普及和发展还远远不够。

“其实,近几年郑州的演出市场也在发展,只不过步伐迈得小了些。”李先生说,与周末电影院里的人头攒动相比,郑州的大剧院相对冷清,最主要的还是大家已经把看电影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而去剧院看表演并没有成为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享受。

对此,李先生建议:演出市场想要发展,郑州的本土剧团就必须不断创新,创作出市民喜欢看、爱看的艺术作品,这样才能将观众的目光吸引过来。

《风中少林》国内外演出场次300余场,收入2000多万元

其实,在郑州,星罗棋布地也分散着许多国有院团、民间表演艺术团体等,对于自身和整个演出市场的发展,他们又有怎样的观点呢?

“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自身的发展,还是整个郑州的演出市场,近几年一直在进步。”郑州市歌舞剧院院长助理时立谦说,对于这种进步,他深有体会。

郑州市歌舞剧院于2004年3月建院,当时郑歌还位于偏僻的南四环,排练条件、生活条件都比较简单,而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郑歌已于2008年搬入繁华的紫荆山路新院址,演员人数和素质也大幅提升,练功房、演员宿舍等设施较为完善,截至目前,已推出两部极具口碑、获奖连连的大型舞剧作品《风中少林》和《水月洛神》。

“刚建院时,我们就确定了以剧带院的思路,用好的作品说话,并着眼国际市场。”时立谦说,首部舞剧《风中少林》推出不久,就前往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演出,至今海内外演出300余场,收入2000多万元。

不过,《风中少林》并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郑州,它也非常受市民欢迎。“《风中少林》在郑州演过多场,市民很喜欢,包括刚推出的舞剧《水月洛神》在郑州、北京、上海演出后反响也很好。”时立谦说。

重视剧团发展,并对演出市场加大宣传和普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近几年,郑州的剧团和演出市场也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郑州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孔处长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方,想要发展,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必须兼备,而文化就是很强的软实力,其中通过剧场演出来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是非常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提到未来,孔处长认为,政府会按照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郑州剧团以及演出市场的大发展大繁荣。

“每个人都需要信仰,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这就需要文化充分地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而剧团就相当于老师的角色,创作出的好作品就像知识一样潜移默化地传输给观众,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孔处长说,政府将会继续重视剧团的发展,并对演出市场加大宣传和普及,让郑州的演出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对于本土剧团来说,自生能力差是发展的最大症结

发展必定会伴随着一些矛盾、阻碍和瓶颈,时立谦说,对于郑州本土剧团来说,缺乏经营性人才,有好的艺术作品,但缺乏一批懂艺术、会经营、懂法规、能够娴熟运用商业谈判技巧的高素质复合型文化经纪人才来开拓市场,可以说是郑州所有剧团都面临的共性问题。

除此之外,舞蹈类的院团,缺少对本土优秀演员的宣传和包装,有优秀的舞蹈演员,却没有舞蹈明星,也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郑州目前的演出市场风头刚起,对于本土剧团来说,自生能力差才是发展的最大症结所在,不能一遇到什么事情就依靠政府,剧团不仅要创作出好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作品推向市场,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只顾‘生产’,把‘销售’这块都推给政府。”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高先生说。

“缺什么人才就得努力去找人才,去培养人才,要想有出路,就得自己走路,不能老是等别人帮助,靠别人支持。”高先生说,缺少本土舞蹈明星,就得努力去想办法推出一个舞蹈明星,我们剧团的思想还是过于保守,放不开。

对于剧团未来的发展,高先生认为:国有院团市场化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剧团才会打开思路、勇于创新,在确保作品质量的前提下迎合市场,也只有参与到市场竞争,才能优胜劣汰,将精品保留下来。不过在改革初期,高先生还是建议政府要适度支持。

演出市场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