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荥阳市教师业余生活很丰富
这里“方便”可以讲点儿情调
中牟姚家镇
焚烧秸秆冒浓烟
老翁编纂郑州方言“大典”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72岁的王中杰行程2000公里,探究“俗语”
老翁编纂郑州方言“大典”
涉及地名、气象、天象、植物、称谓等,计5万字

10月11日,本报刊发《新郑方言演绎〈捡来的村长〉》后,72岁的王中杰老人拨打本报新闻热线说,他行程2000公里把郑州周边跑了个遍,不是走亲访友,而是调查郑州方言,他现已将相关地名、称谓等整理成一本5万字的材料,希望把方言免费提供给电影演员使用,更想和爱好方言的朋友互相交流。晚报记者 王军方 文/图

身边不少地名音被念转

“请问he庄在什么地方?”3年前,王中杰正在家门口行走,一位外地人这样问他。

“他问我,算是问对了,问别的人,还真不一定知道,因为‘he庄’是方言,真正的读音是‘侯庄’。”昨日,在王中杰郑州市航海路的家里,他说,这位问路人是外地人,找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主要是方言惹的祸。

他说,他很早就对周边的方言感兴趣,比如“张寨”读“zha寨”、“王庄”读“wa庄”、“张沟”读“zha沟”、“徐庄”读“xue庄”、“袁砦”读“yue砦”等。

今年72岁的王中杰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老家在十八里河南十里铺,现归紫荆山南路街道办事处。他小的时候,郑州城区非常小,随着经济发展,郑州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一些外地人初来乍到,听到转了音的地方方言往往一头雾水。

于是,从那时起,他走上调查郑州方言的道路。

调查方言行程2000多公里

每次调查,他都带着笔记本、笔,甚至还带着干粮和水壶,省的在偏僻的村庄吃不上饭。

年轻时,王中杰去过郑州的不少地方。调查方言时,年轻时的记忆已发生很大变化,他就边走边问。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找当地人聊天,从聊天中了解方言情况,然后认真地记录在本子上。

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他就把调查的情况进行整理,然后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

前两年,他骑着自行车四处调查。向南,他经过新郑市龙湖镇等地,最远走到新郑市郭店镇卢家桥,东到中牟县张村乡,北到黄河边,西到与荥阳交界处。

去年起,由于年龄大了,骑自行车不方便,他只能趁孩子有空的时候,乘坐孩子的车去调查。

他的调查之路竟走了2000多公里。

郑州方言已整理出5万字

现在,他出去调查得少了,在家里研究得多了。年轻时,他当过老师和校长,还当过企业老总,对文字研究并不陌生。

昨日上午,王中杰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调查成果。

一沓厚厚的草稿纸上,全部是方言与普通话对照,这些方言包括地名、气象、天象、植物、称谓等,比较典型的有1000多个词。为了更准确的记录这些方言,他还添加了释义、地址、乘车路线,字数达5万字。

整理成册后,他没有联系出版社出版。

看到本报10月11日刊发《新郑方言演绎<捡来的村长>》后,他希望能免费提供给演员使用。昨日,记者联系该电影剧组人员左明后,他表示可以借鉴使用。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