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都来拍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女儿是贴心小棉袄
俺家这仨姑娘
一个比一个孝顺
40多年前的结婚照
tpbj111172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40多年前的结婚照
白纱巾是唯一的定情物
拍摄时间 1965年 新郎韩振礼26岁 新娘吴翠霞24岁

韩振礼夫妇的结婚照

1965年,国家刚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恢复过来,一切物资都很匮乏。

在郑州煤炭系统工作的韩振礼和吴翠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这个简单名副其实,只是单位的负责人把同事们召集起来,宣布了一下,然后新郎和新娘给大家发了一些喜糖和喜烟,仪式就算完成了。

在他们保存完好的结婚证上,还标注着“烟糖已购过”,因为烟和糖都是凭票定量供应的,不是结婚,是买不到的。

作为结婚的一项重要内容,拍一张结婚照是必不可少的。从单位出来,两个人就来到了当时位于二七广场附近的郑州最有名的“艳芳照相馆”,留下了新婚的纪念。

那时候,人们的服装比较单调,比较流行的是戴纱巾。新郎韩振礼给新娘吴翠霞买了一条白色的,自己买了一条黑色的,拍照片的时候,他们精心围在了脖子上,这个小小的装饰,成为了这张黑白照片上的一道亮色。

这条普通的白纱巾,让吴翠霞高兴了好一阵子。结婚没有彩礼,也没有什么定情信物,但有了它,她心里就十分满足。

韩振礼和吴翠霞的结合,可以说是千里姻缘一线牵。

虽然两个人的家乡都是焦作孟县的,但之前并不认识。

韩振礼在焦作煤田地质学校上学,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因为人才难得,1959年,他被点名调到了郑州工作,成为单位的骨干。

吴翠霞则一直留在老家的邮电局任话务员,工作也十分出色。

韩振礼县政府的同学,给他们牵了红线。

有人问,韩振礼条件很好,怎么不在省城找一个呢?他老老实实地回答:当时没想到要在郑州安家落户,因为那时候是“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一切服从组织号召,他想将来肯定还要回老家,叶落归根,所以也打算找个家乡的姑娘。

那时的韩振礼,英俊帅气,文质彬彬。

那时的吴翠霞,美丽大方,朝气蓬勃。

他们对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好,从此便开始了长达2年的恋爱。

一个在郑州,一个在孟县,工作又都紧张忙碌,他们传情达意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信和打电话。

虽然电话费不便宜,他们还是坚持至少每周通话一次。两位老人回忆,他们书信来往就有100多封。

即使举行了婚礼,他们也仍是两地分居。直到1969年底,他们才调到了郑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再有4年,他们就要迎来金婚纪念日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