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建设中原经济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建立平衡机制 确保粮食安全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立平衡机制 确保粮食安全

晚报记者 裴蕾 张璇/整理 马健/图

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我10月6号接到解读中原经济区规划的任务,我利用这个机会想请教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国家近一两年出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当中,河南省出台中原经济区规划主要有哪些考虑?

杜鹰 建设中原经济区,根本上是要解决好粮食问题,解决好“三化”协调发展问题

最近一些年国家陆续制定了一些促进区域发展的规划,或者叫指导性文件,这次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以往文件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它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要积极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原经济区不仅是个经济区,也可以叫它试验区。试验什么呢?还是要从粮食问题说起。大家都知道,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大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国人口多,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的粮食发展方针。我刚从日本和韩国回来,这两个国家以卡路里计算的食物自给率也就40%,而中国常年的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包括今年在内,中国的粮食在异常复杂的环境下实现了八连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越往后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难度越大。尤其是当前世界经济还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还依然比较明显,全球现在的粮食价格仍然在高位上震荡,据世界粮食组织讲,现在世界上的粮食库存已经降到了所规定的70天标准之下。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粮食实现八连增,一枝独秀,了不起。问题是越往后人增地减,人民生活改善又不断提出新要求,恐怕会使我们国家粮食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长期保持在紧平衡状态。

河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省之一,它以1/15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河南省处在南北气候带的交界处,粮食生产的优势得天独厚。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什么样的难题呢?就是我们看到有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了,粮食生产下来了;还看到另外一种现象,就是有些地方粮食生产保住了,但是经济发展太慢。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粮食主产县,叫粮食大县、农业大县,但同时又是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这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慢了,两者不协调。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尤其是在全国粮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河南以及像河南这样的一些农业大省处在了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样一个特定阶段上,我们能否处理好“三化”协调就成为现代化进程成败与否的关键。

正是着眼于这点,中央把探索“三化”协调发展的重任就交给了河南。事实上,河南省的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在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积极探索,1992年就提出了“中原崛起”,2003年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2008年提出要建立“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我觉得这是河南人的勇气、河南人的气魄,河南人敢于担当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探索解决这个问题这一重任。

所以刚才记者问,中央为什么考虑要设立中原经济区,为什么要明确这样一个主题,我觉得从根本上讲是要解决好粮食问题,解决好“三化”协调发展问题。

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我们在郭省长提供的材料里也看到,河南省现在面临的问题里有一个是粮食怎么保,我想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全国人都很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河南是粮食大省、农业大省,现在提出要“三化”协调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速的同时,刚才杜主任也讲了,人增地减,解决粮食问题难度可能会越来越大。能不能请郭省长介绍一下,河南在巩固农业基础和保证粮食生产的优势方面有什么具体打算和措施呢?谢谢。

郭庚茂 建立利益平衡机制,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着我们能不能顺利地推进现代化。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也是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去年的产量是1087亿斤,今年是1100亿斤,就是5500万吨,占全国的1/10。小麦的产量是30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4,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担负重要责任。

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注意三个倾向

这些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重视粮食问题,采取了很多惠农政策,所以全国的粮食增产应当说是稳定增长,基本保障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我们要看到,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情况,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始从沿海地区进入中西部地区,像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它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在加快,明显有三个注意的倾向。一是因为农业特别是粮食效益比较低,社会资源向农业外流的趋势很明显,因为资本是逐利的。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就业选择的机会增多,农业劳动力加速向外转移的趋势也在强化。三是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一个突出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我们国家人多地少,种粮效益比较低,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的过程之中,粮食问题确实万万不可忽视。而且现在粮食生产的长效稳定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个问题确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果在粮食上出现了问题,我们现代化的进程有可能发生逆转或者是遭受挫折。

稳定粮食生产 从五个方面解决

这次中原经济区建设,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其中解决了一个最基本的考虑,刚才杜主任讲了,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在粮食问题上如何落实《指导意见》的要求,稳定粮食生产,我们主要考虑从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的稳产高产田。现在的农业抗灾水平不高,河南每年因灾损失的粮食大体上有40亿斤。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中低产田。作为河南来讲,夏粮亩产平均接近800斤,增产潜力不是太大,但是秋粮的平均亩产只有700斤,增长潜力是比较大的。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在现在8000万亩粮田当中,建设750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主要是旱涝保收,因为影响农业生产最大的因素还是旱灾。

按河南的气候和其他方面的物质基础条件,亩产达到1吨应当是没问题的。7500万亩的理想目标就是1500亿斤,扣除因灾和种种不测因素,留下200亿斤的余地,确保到2020年我们能够实现1300亿斤的目标。其中在2015年,我们要达到1200亿斤的目标,在现有1100亿斤的基础上再上一个100亿斤的台阶。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我们经过认真测算,而且取得了实际经验。现在河南万亩以上的高产农田的亩产最高水平已经达到1.75吨,也就是3500斤,现在万亩方面就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实现这个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能够得到验证。这也是河南粮食增产的潜力所在。

二是技术进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优种,所有农业科技因素的80%集中在品种里面;二是农业机械化;三是质量安全技术,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三是通过农业劳动力转移后,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是现在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这也是提高效率的一个方面。

最后最根本的一条,不管怎么讲,粮食生产还是效益比较低。要稳定粮食生产,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建立利益平衡机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需要政府适时、适度、逐步提高粮食价格,完善对产量大县和农民种粮的各种补贴,以平衡不同生产要素的回报率,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我们对确保粮食安全,达到国家给我们确定的粮食生产目标,还是有信心的。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