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化”协调 要解决好种粮吃亏和集约用地问题 晚报记者 裴蕾 张璇/整理 马健/图 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社记者:河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是一定要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没有一些具体措施来更好地实现“三化”的发展呢?谢谢。 杜鹰 支持河南“三化”协调的政策,关键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确保“三化”协调发展,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忽视农业;二是我们也要切实解决为了保粮食、保农业而拖赘了经济发展。这两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刚才郭庚茂省长讲了,整个河南的经济发展向好,势头不错,一个主要的倾向和危险仍然是不要忽视农业、不要忽视粮食。32号文件针对这个问题,给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赋予了一些明确的支持政策,重点是解决“三化”协调中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是要真正能够解决种粮吃亏的问题 要确保河南省的粮食产量到2020年能够实现1300亿斤这个目标,我觉得要靠三个积极性,一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三是农业科技人员服务于粮食生产和一线农民的积极性。32号文件就着眼于调动这三个积极性明确了一些政策支持,比如明确提出加大对河南特别是粮食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加大对种粮农民补贴的规模,扩大范围,完善补贴方式;明确要求国家安排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以及能够带动地方发展的产业项目,要优先向粮食大省和粮食大县布局;要求促进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建立紧密的、密切的利益关系等。其目的就是要最终解决种粮吃亏问题,把这个机制问题理顺。 二是强调怎么解决河南用地紧张的问题 河南耕地是1.2亿亩,人均1.2亩。粮食要保住,首先要确保基本农田这个红线。我跟大家讲一个情况,河南省现在的城市化率只有39%,全国是49%,今年有可能突破50%,比全国低10个点。按照规划,未来十年城市化率要提高15个百分点,需要转移1500万人口。这个占地我算下来要几百万亩,城市扩张要占地、工业化进程要占地,一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要占地,怎么保这个地?32号文件明确,必须有两个严格制度,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实际上河南用地还是有潜力的,我们在河南实地调查时看到,比如农村的一些集体建设用地还存在粗放现象,大概人均面积是248平方米,但是按一般的规划,150平方米就够了。 当然,要实行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和做法要注意一点,就是要保护农民的产权,尊重农民的意愿,要防止“被上楼”。另外,我们也认真看了一下河南的一些城镇建设,容积率也偏低,土地利用还不充分。一方面河南用地紧张,每年的需求大概80万亩,国家每年给它的占地指标仅二三十万亩,这个矛盾怎么解决?也关系到能不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我们想,根本一点就在集约节约这四个字上做文章。 所以,整个支持河南“三化”协调的政策,关键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一是种粮吃亏问题,二是集约节约用地问题。 郭庚茂 解决“三化”协调问题,要以城镇化来引领 “三化”协调还没有解决有四个原因 粮食由“十五”末的830亿突破到了1000亿斤以上,而且连续五年保持了10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10,粮食保住了。河南去年生产1087亿斤粮食,我们有个调查统计,除了河南自身养活1亿人吃饭以外,向省外也就是为国家提供了原粮及制成品、转化品折算起来有400亿斤粮食,这是个不小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把河南作为“三化”协调示范区的原因所在,因为河南在这方面一直在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坦率地说,“三化”协调的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主要是什么问题呢?一是土地矛盾。稳固粮食基础要耕地,推进现代化也要占地,农和非农之间的土地矛盾很尖锐,因为我们人多地少。河南人均耕地只有1.2亩,不到0.1公顷。二是人的问题怎么办。工业化、城镇化就得减少农民,6000多万农民往哪里去,怎么解决?三是城乡的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太大。四是粮食比较效益太低,种粮积极性还不稳固。 所以,“三农”问题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这就是河南的实际。所以,解决“三化”协调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要通过农业现代化来稳固粮食基础,通过推进工业化来实现经济的主导,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来实现高度集约的发展,提高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要以城镇化来引领。 具体来讲,从河南现在研究的思路来看,要着力研究三个机制:一是土地节约利用机制;二是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三是城乡利益协调机制。这几个方面如果不突破,“三化”协调就难以实现。 从当前紧迫问题出发,我们正在集中解决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一是土地问题 解决土地矛盾,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河南省情,根本的出路在于节约、集约、挖潜,所以我们提出一个“三保一高”的目标,“三保”即:一是严格保护耕地、坚守土地红线。河南的基本农田,国家给我们确定的是1.0175亿亩,这个红线必须死保。二是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土地需要。三是在土地占用过程中要高度保护农民的合理合法的土地权益。“一高”即:实现土地的高效集约节约力度,来缓解土地矛盾。出路在哪里?城乡节约用地挂钩。现在河南乡村建设用地一共占用了2360万亩,人均248平方米,不到4分地。如果河南城市化水平超过50%,在现有基础上还要占多少地呢?还需要450万亩地,达到50%,这是需求账。如果把农村占用土地的人均248平方米降低到200平方米,就可以腾出400多万亩地,就可以实现供求平衡。我们测算,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有900万亩的潜力挖出来。所以说,通过城乡挂钩、节约、集约、挖潜,这个路还是有的走。 二是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 焦点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土地的挖潜利用当中,一定要保护农民的利益。我们基本的原则就是让农民在土地挖潜利用当中成为受益者,而不能成为受损者。土地增值部分一定要使农民得到他合理的那一部分。从现在实践上看,只要做到这一点,等于利益共享还是可以形成的。 三是人的问题 人口普查河南的常住人口是9400万,但是有1200万还在省外打工,超过6个月的都统计在当地了,但是他的家庭根基都在当地,所以加起来河南的总人口有1.04亿人,农村人口还有6700万人。这么庞大的农业人口如果不解决,现代化是搞不成的。所以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一个是向农外产业转移,一个是向城镇转移,解决这两个问题是“三化”协调的关键性问题。我们大致有几条基本对策:1.先解决技能问题,实施劳动力技能素质提升工程,增强就业能力,提高收入,为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2.发展非农产业,增速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利用产业转移的机遇来承接一些有竞争优势的产业。3.是用产城互动来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我们在108个县,每个县规划了一个产业聚集区来聚集产业,引导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农村人口的转移。同时,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抓好五个环节:就业、配套建设公租房,有了就业就解决住房,有了住房解决孩子上学,有了学解决医,最后是养老保险,通过这五个环节,用农村劳动力转移来创造一个综合性的条件。现在河南每年转移的速率大体上是一年100万人,今年要快一点,今年到三季度已经转移了100万人。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即粮食比较效益低的问题 刚才杜主任代表国家已经表明了态度,要加大扶持力度。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技术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健全农业的组织化体系,通过合理的组织化水平实现合理的规模经营,建立完善的产销对接机制,保证农业利益的实现和提高。实际上城乡统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现在城乡的公共服务水平差异很大,特别在就学、就医、社会保障这方面,这就是常说的民生问题。我告诉大家一个可喜的信息,这几年,农村医疗保险也叫新农合已经覆盖90%以上。农村基础教育在进行结构调整,农村也在进行危房改造,水、沼气、图书室、电视、电话等公共服务已经大大改观,我们还要为此继续做出努力。谢谢。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