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这样一所民工子弟小学 课桌椅子破破烂烂 很大的窗户,没有几块完好的玻璃 热心骑友和晚报志愿者已经开始行动 让孩子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有这样一所小学,楼顶平台,是他们的操场。 尽管如此,他们却没有上过体育课,更没有上过音乐课、美术课。 桌椅是破旧的,教室的墙壁是干涩的水泥。 冬天来了,几扇窗户还没有完整的玻璃。 这是一所位于繁华都市中的农民工子弟小学 …… ……” 11月9日,多次为晚报提供线索的热心网友“八大山人”,在商都网“骑行天下”版发帖,用令人震撼的图片和文字描述了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的窘迫。 我们联系到他的时候,虽然已经过了几天,他还是发出感慨:在繁华喧闹的农业路城中村一个角落,还有这样的学校,令人酸楚。 他发帖的目的想引起骑友们的关注,帮帮这些孩子。 前几天他去的时候,有一间大教室玻璃裂了3块,寒风吹进来,孩子们瑟瑟发抖。 我们告诉他,能不能与骑友们联合行动,一起为孩子们送去温暖? “八大山人”征求了骑友们的意见,大家对晚报的快速反应非常欣慰和感谢。 昨天,我们再次走入了这所学校——春笋小学。 晚报记者 张翼飞 见习记者 何涛 很大的窗户, 却没有几块完好的玻璃 因为骑友代表下午才有时间,昨天上午,我们先来到位于姚寨路的“春笋学校”采访。 说句实话,我们不太相信,真的有条件这么差的学校。 第一眼看到这所学校,就觉得它与周围是那么“格格不入”。 它坐落在紧邻农业路的城中村常寨村口,旁边是繁华的商场,典雅的住宅,鳞次栉比的店铺,还有好几所高档的双语培训机构。 春笋学校校牌还不如街头的广告牌鲜亮。 学校没有大门,只有一扇简易的铁栅栏门。平时上课的时候,栅栏门外用一把锁锁着。 学校租了一间出租楼的第三层,斑驳的墙壁、狭窄的过道、破旧的课桌椅。很大的窗户,却没有几块完好的玻璃。 没有活动场地,楼顶就是“操场”。 原本楼顶的水泥层就比较粗糙,孩子们在上面玩耍,凝固层早就磨损殆尽,小石子裸露出来,不小心摔倒了,很容易磕破受伤。 楼顶边缘,用铁栏杆围着,一面国旗迎风招展。 旁边的班读书大声点,隔壁班就能听到 四五间简陋的教室,谈不上什么通风和采光,每个教室用泡沫板隔成两间,算是两个班。旁边的班读书大声点,隔壁班就能听到。 隔板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画的画,成为墙壁上唯一的装饰。 画面上,蓝天白云,鲜花绿草,男孩、女孩和太阳公公一样,笑呵呵的。 我们见到校长李丹,30多岁,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大。 她是开封人,曾是这里的一名教师。很多来这里工作的老师,临时锻炼一下,有经验后远走高飞了。 民工的孩子们渴求知识、却得不到更多的关爱,李丹决定多留一些时间,一留再留,一转眼3年过去了。 李丹最终能够留下来,愿意担任校长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是因为她被学校的创办人杨万霖的精神所感动。 杨万霖是信阳市商城人,最初,他在白庙一间民宅里开办了一个专收民工子女的学习班。刚开始班上只有12个孩子,全部课程都由他一个人教。学习班逐渐被附近的民工认可,学生越来越多,他让当中学教师的妻子也来到郑州,扩大办学规模。 从1996年至今,他在郑州先后创办了3所民工子弟学校,为上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上学机会。 由于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的改善,2001年,学校曾被媒体称为“郑州市条件最好的民工子弟学校”。 2003年,3所学校配备了上百台微机,还有一些精密生化实验仪器。 但是,由于办学条件达不到标准,他拿不到办学许可证,学校一直以“黑户”的身份存在着。 两次搬迁和重重困难,看不到未来,学校各方面大不如前,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教育部门给了他们很多的帮助 李丹说:“我们有六七百个学生,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他们很多不够资格或交不起择校费,这个学校起码让他们有学上。” 我们了解到,虽然主管教育部门至今没有承认他们的身份,但是也给了他们很多力所能及的帮助。逢到小升初考试,会通知他们去取考卷。他们的学生具备推荐生资格的时候,也可以享受到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 写稿前,我们把采访的主要内容先发布到郑州晚报志愿者群。 看到这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情况,志愿者们说,要各尽所能,付诸行动。 群里的讨论异常热烈,好的点子层出不穷,把好事办好是大家共同的心声。志愿者们说,本周尽快筹划一个主题活动,和骑友们一起帮助春笋小学。 我们相信,阳光普照的地方,不会有寒冷。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