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温暖我们的城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爱心落到实处,才是真正的慈善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骑友“八大山人”说
爱心落到实处,才是真正的慈善
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个星期天,我们走进4个家庭探访5个孩子
让大家看一看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
娇娇的家,凌乱地堆放着各种杂物
小龙伯母捡的饮料瓶装满几个袋子
曼曼的爷爷奶奶吃的药很便宜
东东、华华和大姨的孩子挤在一张床上

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这个星期天,我们走进4个家庭探访5个孩子

让大家看一看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

11月19日,《郑州晚报》报道了晚报志愿者和商都网“骑行天下”的骑友、金水区益创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们在春笋学校联合举办捐助活动的新闻。

按计划,这是资助“楼顶小学”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了。毕竟,我们希望看到的好结果,都体现出来和落实到位了。

但是,最早发帖关注“楼顶小学”的骑友“八大山人”,再次发帖并联系我们,提出到4个家庭探访5个受资助的孩子,看看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

他说:。这句话令我们深深触动。20日(星期天),我们出发了。

第 站:常寨,受资助学生娇娇(化名)的家

1

有个词叫“家徒四壁”,在娇娇家,我们得到真实的感受。

一间出租屋,不足20平方米。

家里几乎没有任何电器,连最起码的电视机也没有。

各种杂物凌乱地堆积,令人感到这家人对生活的无奈。

娇娇的监护人——她的伯母陈女士,前几年得了直肠癌,割了22厘米长的肠子。手术后仍在继续治疗。

他们一家人吃的菜,清汤寡水,没几个油星,和我们吃的咸菜差不多。

娇娇用的书包稍微新一点,也是别人捐助的。

娇娇的爸爸因病去世,妈妈改嫁,跟着有两个儿子的伯母生活。两年前,伯父死于车祸,伯母的大儿子刚刚刑满释放,没有工作。二儿子也身患重病。全家靠伯母打零工、卖咸菜艰难度日。

困难情况属实,捐助款物到位。

押寨村也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城中村。

小龙家也称得上家徒四壁,但比较整洁。

墙角是监护人张女士(小龙的伯母)捡拾的饮料瓶,已经装满了几个袋子。

拾来的报纸,堆起厚厚一摞。

虽然这些废品卖不了几个钱,但对他们家来说,却能对改善生活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我们捐助的衣物,小龙分了几件,他还得到一套书——《彩图版中国历史故事》。

为了节约电费,借一点阳光,小龙的作业是在阳台上的熨衣板上写的。

熨衣板,也是家里唯一的书桌。

中午饭,白菜是主菜,自己烙的饼是主食。

2岁时,小龙妈妈离家出走,爸爸前年离世,他跟伯母生活。去年6月19日夜晚,当装卸工的伯父从车上掉下来,腿受重伤。目前全家靠张女士送报纸、当钟点工度日。

困难情况属实,捐助款物到位。

第 站:押寨村,受资助学生小龙(化名)的家

2

曼曼很懂事,穿的衣服是这次好心人刚捐的。

虽然有些大,还是单衣,孩子不计较。

城中村的小屋,简陋之极。

爷爷奶奶体弱多病,吃的药大瓶挨着小瓶,都是最便宜的。

昨晚的菜是一盘清炒豆芽,简陋的饭桌,是奶奶捡来的。

家里只有一盏节能灯还是坏的。

晚上孩子做作业需要到房东家。

曼曼抚摸着这次爱心人士捐助的书包,脸上洋溢着笑容,这已经很让她满足了。

很小的时候,她爸爸就去世了,妈妈嫁人,她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远房姑姑的帮助下一家人来到郑州,靠两位老人捡废品谋生。

困难情况属实,捐助款物到位。

第 站:回到常寨村,受资助学生曼曼(化名)的家

3

东东、华华的家在东韩寨一座出租屋的顶楼,一间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

我们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有张女士自己的孩子,正在写作业。

一笔一画,他们写得很好。

3个孩子睡一张床。

唯一的一张桌子,是纸箱搭成的案板。

午饭和晚饭的菜,是咸芥丝和咸豆角。

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老式电视机。

即使这台电视机,还是好心的房东可怜孩子,送给他们用的。

大家捐助的衣物,两个孩子也分得了一部分。

楼梯口,堆放着一些纸箱,这是张女士捡来的。

她说:每天捡点,能换一包盐,够吃一个月了。

张女士是广西人,嫁到了河南。东东、华华的妈妈,也就是张女士的妹妹,患有严重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妹夫在老家一边照顾妹妹一边打零工维持生活,无力抚养孩子。两个孩子托付给在郑州做保洁工的张女士夫妇抚养。本来抚养自己孩子都困难的夫妇俩又加上这两个孩子,生活极其窘迫,两个孩子长这么大没打过一次防疫针。

令她欣慰的是,两个孩子刚来郑州的时候又黑又瘦,现在胖多了。

困难情况属实,捐助款物到位。

第 站:东韩寨村,受资助学生东东、华华(化名)的家

4

骑友还要资助4个特困孩子

这5个孩子得到了爱心骑友一对一的捐助:每人800元,共4000元整,可解决一个学期的学费。但是,春笋学校仍有多名特困孩子,他们家的情况差不多。

“八大山人”说:“我们的资金还有一部分,已经让学校给我们再提供4名特困孩子名单,经过核实,每个人也捐赠800元。还剩约300元,初步考虑给孩子们买点东西,还没有定下来。”

谈到以后怎样帮助孩子们,他说:“一时的帮助只是杯水车薪,长期的帮助还需要社会上有实力的企业提供。通过网络和骑友们的私人关系,我们联系了一些有意向的企业,他们愿意捐助,甚至愿意出钱建造一所希望学校,从根本上帮助孤儿、特困家庭的孩子们。但现在政策上还有需要进一步沟通的问题,逐一解决,逐步落实吧。虽然道路漫长,但我们会一点一点地努力。也希望晚报的爱心志愿者加入进来,大家齐心协力!”

3名留学生想来学校支教

“八大山人”还说,有3名留学生看到报道后,希望到春笋学校支教。学校的老师们听说后特高兴,说还没有见过留学生呢。

我们联系到其中一名留学生李韵笛。她在新加坡留学,放假后回到了郑州。她说:“我在新加坡上的相当于国内的高中。本身我就喜欢小孩子,看到晚报的报道后,我们3个同学立即商量去支教。我觉得,应该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具体上课时间我们会跟学校领导商量确定。”

“我们3个人是两个女孩1个男孩,我们英语都还可以,可以重点辅导英语。我还喜欢音乐,也能够帮他们上音乐课。还有个同学会画画,也能教教美术。总之,我们假期会充分利用,不仅做孩子们的老师,更成为他们的朋友。”

五中捐的500套课桌椅

已经拉走了

通过晚报,郑州五中表达了想捐献500套课桌椅的意向,21日,这个承诺也兑现了。春笋学校租了6辆大货车,将课桌椅全部拉回了学校。

春笋学校的校长说,这些课桌椅是单人单桌的那种,虽然是换下来的旧桌椅,但非常坚固耐用,对他们学校来说是奢侈品。500套的数量,能够将目前学校所有的课桌椅都换下来。他们非常感谢晚报的报道。也请晚报转告爱心人士,不用再捐课桌了。

郑州五中校长毛德宇很是感慨:“这批课桌椅是今年暑假刚刚更换下来的,暂时闲置着。看到晚报的报道后,触动非常大。春笋学校的孩子们很苦,学校很难,我们有力量帮他们一把,就应该毫无保留。办教育是个社会事业,无论是谁的孩子,都应该享受到阳光雨露。我们响应晚报的号召,尽一份社会责任,希望改善了学习环境的孩子们能好好学习,早日成才,改变自己家庭的面貌,也为国家作出贡献!”

提醒热心读者

这次探访的更多图片,请上郑州晚报新浪官方微博察看,感受同一个城市中,还有一些人在坚忍度日的生活状态。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