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热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人出门电热毯还开着
看这火烧的
里边装满了百元大钞
75岁的“鞋垫奶奶”
是大家的义务指路牌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商城遗址的小游园里
75岁的“鞋垫奶奶”
是大家的义务指路牌
老人做了一辈子鞋垫 年纪大了也不愿意在家里闲着
“我这也算自食其力啊”

75岁的“鞋垫奶奶”

是大家的义务指路牌

老人做了一辈子鞋垫 年纪大了也不愿意在家里闲着

“我这也算自食其力啊”

每天,我经过商城遗址旁,总看见一位戴着高度近视眼镜,头发花白的老人,身旁放着几打鞋垫,不时有路人过来买上几双。

老人叫张守兰,每天早晨8点,便带着自己的饭缸,拿上一个馒头,用一个小拉车拉着自己的家当,到商城遗址附近卖鞋垫。

中午,老人吃自己带的馒头和咸菜,有时也到旁边买些便宜的菜和粉浆面条, 就着馒头吃;当街边的路灯开始闪亮,老人便收拾家当放在简易的行李车上,拉着慢悠悠地回家。

晚报记者 周甬 文/图

A

“鞋垫奶奶”最多一个月赚不到200元

昨日下午,我在商城遗址附近找到了张奶奶,她的鞋垫上还放着几双手工童鞋,这是老奶奶帮一位老人代卖的。

“这双鞋多少钱!”一位年轻的女士过来问鞋垫上的童鞋。

“15块,这是我帮人代卖的,不好还价的!不过我可以帮你打电话问问。”

老人摸索着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本本,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不少电话号码。打开后, 戴着一圈圈镜片的眼睛极力凑到本子边,但是找了半天,还是没能找着鞋主人的电话。

“闺女,要是我自己的,就便宜卖给你了,别人的,我不好便宜呀!”

买鞋的女士表示可以理解,按照原价买下了鞋。

张奶奶今年75岁了,精神矍铄,就是眼睛不太好。年轻的时候眼睛就近视了,早几年还一直坚持自己做绣花鞋垫卖。刚开始,在铁路部门工作的儿子担心母亲受累,一直反对母亲做鞋垫出来卖。

“老伴1984年就去世了,虽然孩子们很孝顺,我也不愁吃穿。我寻思着一个人在家也没事干,趁着自己现在还能干,做些鞋垫拿出来卖,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也算是自食其力吧!”

性格开朗的老人乐呵呵地说道。最终,儿子还是没能阻止张奶奶做鞋垫卖。

两年前,当医生得知70多岁的张奶奶还在坚持做鞋垫时,说千万不能再做了,否则视网膜会脱落,眼睛会彻底失明。

在儿子的坚持下,老人从此以后不再做绣花鞋垫了。

虽然不再做鞋垫,但除了雨雪天气,老人还是坚持在火车站进些鞋垫,在街头卖。

“现在年龄大了,我去进货拿不动了,儿子上班忙,都是让侄女帮我进一些鞋垫, 一双鞋垫卖1块五角,也就是赚三角钱,一个月最多时也赚不到200元钱!”

B

老人人缘极好

就是附近的活路牌

“奶奶,附近有没有工商银行?”我们正说着话,一位年轻的女孩走过来,向张奶奶打听最近的工商银行。

“妞,就在城东路前边100多米,那个红颜色的楼下就是工商银行 。”

张奶奶老家是驻马店的,1954年就来到了郑州,可以算得上是个老郑州了,附近的银行宾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十分熟悉。老人一脸的慈祥,很多人都喜欢找张奶奶问路,每次,老奶奶都能准确指明方向。

老人的眼睛高度近视,戴着1800度的眼镜。虽然看人不是那么清楚,但相熟的人她仍然老远能分辨得出。我们说话的工夫,老人便主动与三位路过的熟人打招呼。一位腿脚不方便的年轻人,在家人的搀扶下路过。老人突然站起来,快步上前,抚摸一下年轻人的脸颊,然后亲昵地说着:“乖,回家了?”这位年轻人就住在附近的小区,老人每天都和年轻人主动打招呼,并上前亲昵地抚摸一下孩子。

老人在这儿快8年了,附近小区的人和张奶奶都混得很熟,每天,都有人专门来陪她唠嗑。虽然挣的钱很少,但张奶奶开心快乐地生活着……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