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甘肃庆阳宁县米桥乡农民在农田内种植的小麦被乡里派人推倒,并被要求种苹果树。米桥乡乡长称,对于种植苹果树的村民,每亩给予200元的补贴。但大多数村民称未拿到这笔补贴,因不懂技术,种下的苹果成活力低,农民得自己想方设法解决自家口粮问题。(11月28日《京华时报》)
在农田里种小麦还是苹果,本不是问题,最根本是种什么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大的实惠,也就是什么能赚钱就种什么。就理论而言,种苹果当然比种小麦赚钱。然而,理论上的可行并不代表操作中就能行得通,种植结构的调整,撇开市场风险不说,还有投资、技术、生产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米桥乡农民的遭遇,其实是当下农业的一个缩影。农业作为一类弱质产业,既受制于市场,又受制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甚至还受制于生产环境的制约。诸多的因素决定了,改变农业的现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杠杆来撬动,显然这不能简单依靠行政的手段来调节,也不能仅凭农民的热情来实施。否则,什么赚钱种什么,到了农民手中便成了种什么什么不值钱,进而使得很多的农民反而把农业当成了副业。
麦苗到苹果的距离有多远,农业的出路就有多远。解决农业长期在低水平、低效益内徘徊的局面,必须把农民从土地的捆绑中解放出来,解除农业发展的束缚,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有效促进农业相关的诸多因素实现最优的集约化配置,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大转变以及生产效益的大提高。 房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