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热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雨中有了他们
这个冬天不太冷
高科技手段也没有把8万元残币分开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很遗憾地告诉读者
高科技手段也没有把8万元残币分开
虽然分离失败了 但是事主写了一封感谢信“谢谢晚报,谢谢所有好心人”
当事人说,准备把8万元残币作为艺术品收藏。

虽然分离失败了 但是事主写了一封感谢信

“谢谢晚报,谢谢所有好心人”

“埋了13年,8万元纸币成‘豆腐渣’”追踪

10月28日,晚报A08版刊发了题为《13年前,马老汉在自己床下挖了个坑,放了8万元纸钞》的独家新闻。

这条消息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一时间,8万元纸币变成“豆腐渣”的新闻,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8万元残币最终有多少钱能兑换?马老汉的委托人、他的女婿陈先生,马老汉的儿子马先生尝试了各种方法。

11月1日,晚报A06版刊出《分离钱币:4种高科技设备齐上阵》,文中说,“行不行,一周后有答案”。

一周后,晚报没有报道这件新闻的后续。热心读者来电问:“是你们不想报了,还是他们不想换了?”

其实,我们一直在关注这件事情。

之所以到现在才公布结果,是因为,截至昨天,这些残币的“命运”终于尘埃落定。 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提供高科技设备的崔先生

竭尽全力

看到报道后,市政协委员崔先生联系晚报,愿意用自己公司的先进设备帮助陈先生。初步试用了4种设备之后,效果并不理想,他留下一小块残币,继续试验。

“这些破损币腐朽的程度比较严重,分层几乎没有可能。”越深入,崔先生越发现,要分离这些残币,困难程度超乎想象。

他是喜欢挑战的人,在分离过程中,我一直给他打电话问结果,他总是说:“别着急,让我再试一试。”

他自制了一些小工具,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地挑、拨。

他又试验了活性剂溶解法、真空法、化学溶液浸泡法等方法。

他说,这个问题也不是不可以解决,如果能把分离这些残币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投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运用核磁红外等先进技术,估计能弄成。但是,谁来为此埋单呢?

直到昨日,崔先生最终承认,仅凭自己个人和一个公司的力量,是无法把这些破损纸币按照银行的标准分离成功的。

得知这个结果,昨日,陈先生和马先生发来一封邮件。他们说,想说的要说的,都在这封感谢信里了。谢谢晚报,谢谢所有好心人。

大家好:

我们是前段时间《郑州晚报》报道的“8万元人民币埋地下13年成豆腐渣”的当事人。媒体将我们的情况公布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我们向所有关心我们的人表示最真挚的谢意!

登报后的第二天,有多家媒体和我们联系,想跟踪报道此事。我们首先来到郑州银行,在这里受到了热情接待。银行邀请了人民银行负责兑换残币的吴姓专家来帮忙。专家说,依照规定,只能一张一张分开,银行才能兑换。

在郑州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分开了几张品相较好的残币,让吴专家看能否兑换。专家说,还是不符合规定。我们只能另想办法。

我们先后联系了郑州古玩城裱字画的专家马继普老师,一家公司的崔先生,从事档案整理工作的张老师,还有很多热心读者给我们出主意。

可以尝试的方法和手段都用过后,还是无法把这些埋了13年、已经凝固到一起的纸币一一分开,无法达到回收、兑换破损纸币的标准。

无奈,我们只能把这些浸透了老人汗水和殷切希望的钱封存起来。如果以后有了转机,我们再把它们拿出来。如果以后也不可能解决,那就把它们当做“艺术品”收藏吧。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联合几个晚辈凑些钱给老人,让他心里好受一些。当然,更重要的是给他心理的疏导和安慰。

我们希望,银行方面改进分解破损人民币的技术手段,在服务上也更多些关爱,让弱势群体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还要提醒勤俭但保守的人们,不要把钱存放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暂时不用的钱,存到国家认可的金融机构,那才是最保险的。

总之,我们感谢所有应该感谢的人。

通过参与这件事的解决过程,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大爱和人间真情。

我们自己承担损失,不抱怨什么,把钱封存起来,留作一份纪念,也是一份社会记录。

我们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再重演。

我们更希望,对于此类问题的讨论不要结束。中国正在高速发展,许多方面都在日臻完善,只有每一个个体的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整个社会的肌体才能健康和强壮!再次向大家说声谢谢!

致谢人

陈先生(马老汉女婿)

马先生(马老汉儿子)

2011年11月28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