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热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他希望张艺谋拍一部“张良电影”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92岁张姓老人写了好几本关于“张良”的书
他希望张艺谋拍一部“张良电影”
理由是什么?听听他的解释吧
张知新老人在查阅资料。

还记得2009年12月29日晚报报道的90岁老人张知新吗?

当年,他自费出版了一本《汉留侯张良史集》。

此后,他开始写《张良易学》一书。

时隔将近两年,他不仅把《张良易学》手稿完工,还完成了3本有关张良的手稿,总字数50多万。

昨日下午,河南张姓文化研究会给老人搬了家,让老人冬天用上暖气,不用再往公共厕所跑了。

老人说,此生最大的愿望是,有生之年看到张艺谋拍一部有关张良的电影。

晚报记者 石明顺/文 周甬/图

床上床下都是张良的史料

昨日下午,我在市民邓云勇的引领下,来到货站北街一个胡同,拐了两个弯,找到张知新老人的家。

这是一间仅有十几平方米的陋室,灯光昏暗,床上床下堆放着书籍,两张小床上放着几个捆好的行李。案头放着一本已经出版的《汉留侯张良史集》,他时不时拿起已经完稿的新作《张良易学》翻阅。

老人指着桌上的新老作品对我说,他写的东西都是原汁原味,不是小说,也不是演义。

旁边坐着一名中年男子——张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国杰。

步入房间,张国杰为老人身居陋室掉了泪:“这么冷的天,屋内没有暖气,没有炉子,老人90多岁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笔耕不辍,当时我就震撼了。”

张国杰说,老人居住的房屋是上世纪50年代的工棚改造的瓦房,没有厕所。

那天离开老人的陋室,张国杰开始四处奔波,想为老人找一个条件好一点的房子。

老人的女儿张艳菊说,他们申请了经济适用房,排的号至少还得两年,“我们都怕老人等不上,毕竟今年已经92岁了”。

张国杰找过房管局几次,有关领导对老人的事也很关注,批示落实一套经适房。

“这么冷的天,先给老人安排一个暖和的屋子。”张国杰说,张姓文化研究会为老人腾出一间办公室,有暖气,室内还有厕所,“同为张姓后代,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位敬仰的老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张艳菊拉住他的手表示感谢,她说,张国杰昨天还送来了2000元钱。

老人致力于张良研究

张知新是兰考人,1937年从开封初中毕业后升入开封高师,1945年毕业于鲁苏豫皖边区学院文史大专班。此后,老人在兰考一中从老师做到校长。

1980年,张知新被推选为兰考人大代表,兼任县志办主任并参与编纂《兰考旧志汇编》。县志编纂完毕,老人开始收集有关张良的资料。

离休后,老人着手写《汉留侯张良史集》。

“传记、传说等资料很多,需要一一考证。”20多年里,老人为了考证一条线索走访好几个地方,他曾到过东北、西安等地。

一开始,老人在兰考老家写作,由于当地资源匮乏,老人搬到郑州,从城中村到现在的亲戚家,为的就是能够接近省图书馆。

“为了写这本书,老人把老家的房子都卖了,工资都拿出来了。”张国杰说,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老人能够长期这样做研究,确实难能可贵。

“我爸爸写书简直就是不要命。”张艳菊说,他每天晚上至少写到12点,腿都坐僵了。她握住父亲的右手让我们看老人的手指,中指弯曲变形,还有几个疙瘩。

张知新老人翻着手稿,那是他不到两年时间写的4本书:《张良易学》《张良易谋》《解明式方程》《纳音袖珍》。

“时间不等人啊,我不赶快写出来,以后就不好找了。”老人的思维非常清晰。

张艳菊提过来一个纸袋,里边装着父亲的9本书。老人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对我们说,报纸上说《楚汉争雄》正在郑州拍摄,他给剧组写了一封信,赠送这几本书,希望导演能够把张良这个人物拍好。

老人风趣地说:“天再冷,可我的心是热乎的。”

老人说,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张家的后代张艺谋拍一部张良的电影,如果能够看到,此生无憾。

在搬家人员的催促下,老人缓缓站起来,给在场的人赠送一本《汉留侯张良史集》。

发完后,他坐下来,手握钢笔,在扉页上题词:“敬献给《郑州晚报》石明顺记者惠存。张知新敬赠,谢谢来访。2011-12-2。”

手捧此书,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掉下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