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9版:财经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国际油价重拾涨势,我国成品油调价窗口临近
359亿元
宏观调控不要“面多了和水,水多了和面”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毒腐竹竟然检验合格

原因是检测漏洞提供可乘之机

业内人士建议,治理食品安全,需要系统解决监管问题

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再爆丑闻。12月4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湖南警方破获一起添加非食用物质生产腐竹的案件,一家卫生条件极差、工艺落后的生产企业却生产出合格的、外表光鲜的腐竹。经调查发现,原来该工厂在生产中添加了有毒有害的硼砂、吊白块等物质。对此,专家认为,化学品流入食品生产环节拷问我国食品及化学品监管体系,食品监管需要系统地来解决问题。不然,解决了三聚氰胺,就会出现吊白块,解决了吊白块还会出现其他物质,食品安全就会陷入老是“按住葫芦浮起瓢”的尴尬境地。

毒腐竹竟然检验合格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今年8月中旬,湖南省长沙县榔梨镇派出所民警在对辖区单位进行排查时发现,当地一家加工腐竹的闽乐豆制品厂生产的腐竹外观色泽度特别光亮。

经一轮调查和检测,结果发现,该工厂生产的腐竹含有硼砂、乌洛托品、吊白块等。根据我国颁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这三种化学品是明确规定不得在腐竹中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据介绍,硼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生产原料,具有致癌作用并会在体内蓄积。而乌洛托品主要用作树脂和塑料的固化剂,可导致人体过敏、致癌、器官畸形、细胞或基因突变。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家闽乐豆制品厂生产的有毒腐竹居然还能拿到合格检验报告,从而进入更多市场。据调查,这家工厂老板和销售商联合作假,骗取产品检验合格报告。而这份骗取的检验合格报告里,并没有涉及对有毒有害成分的检验。

检测漏洞提供可乘之机

事实上,不仅腐竹产品,在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中,被发现在食品里非法添加化工原料的也很多。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在生鲜乳制品中发现皮革水解蛋白、三聚氰胺,在肉制品中发现含瘦肉精,在饮料里发现添加塑化剂等。

多种有毒有害化学品进入食品中而无法发觉,一方面与我国的抽查检测监管方法有关。据广东一位质量检测人士介绍,食品中含有物质很多,在对抽查样品进行的检测中,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物质、成分都检测。因此,在检测中,他们仅是依据国家标准规定,对某类食品标准里允许添加的成分、物质进行检测。有业内人士指出,正是这样的抽查检测,让部分不良商家钻了空子,在食品中添加非法添加物,而检测抽查又检不出。

另一方面,目前添加到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层出不穷,不断更新,添加手法和技术日趋先进和隐蔽,监管部门难以发现。

除此之外,化学品在生产、运输、流通、使用等环节存在监管空白地带,这也是化学品频频流入食品行业的主要原因。

专家建议 从源头上切断化学品流入

“对于化学原料的生产、流通、使用应建立可追溯系统。”国内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许多化学品的生产、经销者对其产品的流向不负责任,即使明知购买、使用者是食品企业,也销售给他们,甚至教其使用。他建议,对于发现有化工品经销和生产者为食品企业提供原料,就应严惩。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教授刘俊海认为,在食品里面掺入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本身就是一种投毒的行为。他建议,对于在食品中违法添加工业原料的,应当像追究投毒罪一样,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同时不免除民事责任。

专家建议 进一步提高食品检测能力

不少专家提出,应提高我国检测能力,进一步完善检测方法,真正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

王丁棉表示,目前我国对于食品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均无法检测。

从卫生部此前公布的《47种可能在食品中非法添加的非食用名单》文件中可看到,有25种物质在检测方法一栏显示空白或者填“无”,这意味着有超半非食用原料无法检测,相关监管部门可能陷入无据可依的执法尴尬境地。

同时,有专家提出,当前国内食品安全要“治乱”,我国应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发动更多业内人士、专家、消费者及其他力量来举报、反映食品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相关部门还应加大收集信息和研发的能力,包括从国际上收集各方信息,并尽快运用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 据《南方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