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1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范治斌:忠于内心 表达唯美
范治斌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范治斌:忠于内心 表达唯美
八月之诗  41cm×45cm
广西桂平西山写生之二 136cm×68cm 2011年
高原行记 45cm×68cm

□邵大箴

看范治斌的人物画,我脑子里立即出现两个字:“粉彩”。他的人物画无论是造型,是色彩,还是气氛,都笼罩着一种柔美、清丽、梦幻的情调中,有着瓷器般的光泽。

70后的范治斌,经过美术学院的专业系统训练,造型基础、写生技巧和画面把控能力强。他的作品能够把握住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众所周知,当今年轻人在学院中学画,一般均从西方素描入手,范治斌也不例外。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学院派教学的影响远远大于传统中国画给他的影响;他的素描功力远远大于白描的基础。这当然是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对立志要在中国画领域做出一些成绩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如何“逆来顺受”,变被动为主动,把学到手的一些西画造型技巧用于水墨创作,便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机智地解决这一难题了。

任何一种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中国画也是一样。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丰富本民族艺术语言的表现力,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好的东西我们拿来,适当加以“改造”成为我们自己的;不好的东西自然会被淘汰,我们没有必要自筑堡垒,更没有必要为此“谈虎色变”。我对年轻艺术家广泛接受各种信息和广泛吸收营养,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表示理解和支持。因为只有这样,艺术创作才会充满生机。

从范治斌的画中,能够看到学院派和印象派对他的影响。他有着坚实的造型基础,结构准确、线条舒展,人物造型是在写生的基础上略加归纳,真切、唯美,他用轻松的语言表现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心理和情感。他所描绘的人物都是静态的,他们静静地站着或坐着,笼罩着悠闲的气氛。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写实,松散的线条看似随意,但其中偶尔肯定的几笔强调了形象清晰的外轮廓,使人物始终处在一种松而不散的状态,优哉游哉。

范治斌的色彩是有个性特色的。他的用色生动、干净、健康,带有主观性,喜欢用粉红、浅灰,柔媚中带有些许迷茫的情绪。他舍弃掉水墨人物写生的传统的一些作色技法和习惯,在灰色中做文章,通过不同明度、纯度的灰色之间的对比和呼应,衬托出墨色的线条的透明和清亮。中国画中背景空白是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人物写生的背景都是寥寥几笔一带而过。而范治斌则不然,那些深浅不一、浅蓝淡粉的墙纸、窗帘的图案、家居和摆设布满画面,线条和色彩之间偶尔留出的一些随意的留白空隙,既起了透气的作用,又恰到好处地回避了画面装饰感过重的问题,从而加强了作品的绘画性。

在水墨画中如何把握“水”是很重的。水,是有韵味的,水的流淌,水的渗化,水的沉渍,水的透明……这些水的特质使得墨和色变化无穷,美轮美奂。一幅好的水墨画,是能看到水的运动的。在范治斌的水墨人物画中,水、墨、色的关系非常融洽,水和墨所形成的氤氲、溅泼的痕迹,色块与墨之间的渗透、凝结,这些偶然产生的肌理,增强了画面的趣味性,色调清新、明丽、轻柔、抒情。

当下,中国画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多元的趋势下如何坚持艺术作品的文化意味十分重要。任何一种文化意味的艺术形式,都可能产生令人感动的作品。跟风的、赶时髦的形式,只会是昙花一现。范治斌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对唯美的追求,画面洋溢着唯美的气息。希望范治斌在一如既往地守住内心纯净的同时,多研究、多思考,赋予唯美的画风更为丰富的文化意味。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