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2012车市12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汽车“三包”能否实施?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汽车“三包”能否实施?
业内人士:汽车“三包”是汽车产业规范和发展的助推器

六问

2011年9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明确规定,汽车产品售出30天有问题可免费退。而在整车“三包”有效期内,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修理2次仍未排除或又出现新的故障的,消费者可选择退货、更换或修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在2004年12月30日对外征集意见后就音信全无,时隔7年它经细化后再度征求意见,让人们对“三包”政策的出台再度寄予希望。业内一致认为,“三包”政策是我国汽车产业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的助推器,尽管目前“三包”政策在实际操作性和执行力方面依存一些问题,但“三包”政策势在必行。

晚报记者 白贺

“三包”政策 箭在弦上

破解汽车“三包”缺位难题刻不容缓

所谓“三包”政策,是指在零售商业企业中对所售商品实行一定期限内包修、包换、包退的行为。我国目前共有22种产品已列入“三包”的范围,像电脑、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这些都属于“三包”的范围之内。

但是作为重要消费品的汽车多年来却始终不在“三包”政策之内,该行业也始终没有自己的“三包”规定。由于产品的特殊性,汽车结构复杂,由三万多零件组成,涉及汽车厂商、经销商和广大车主的权、责、利,且价格高昂,贬值迅速,所以政策一直“难产”。

制造商、销售商长期以来都是只修不换、不退的做法屡受诟病,近年来关于汽车换货和退货的投诉和民事纠纷屡屡见诸报端,其中不乏消费者通过怒砸汽车泄愤的极端事件。影响最大的一次便是2001年,一名车主因新车难修在武汉野生动物园将自己的奔驰车当场砸掉,此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随着消费者呼声渐高,换车难、退车难的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对汽车“三包”立法产生了推动作用。

汽车“三包”政策呼之欲出

有分析指出,当时汽车“三包”政策未能顺利出台,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利益与汽车厂商利益的“博弈”。汽车厂商方面阻力较大,他们认为汽车“三包”规定将会伤害汽车工业发展。由于当时双方势力悬殊,消费者缺少足够的话语权,事情便拖了下来。

这一拖就近7年。在这7年内,恰恰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高潮阶段。2010年,中国汽车的年产销量大幅增长,汽车保有量也在当年8月首次突破1亿辆。水涨船高,与之相伴的是汽车类消费投诉也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1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投诉情况显示,汽车行业投诉量同比上升51.1%,创历史新高,是所有投诉商品和服务行业中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同时,有关新车质量的投诉越来越多,6个月内新车用户的投诉比例竟然占到投诉总量的60%以上,给消费者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

从汽车厂商的角度来看,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也具备了一定条件,与2004年相比,汽车产销量的总体规模、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都有了大幅提升,不至于让车企难以承受“三包”代价。同时,汽车厂家对“三包”的抵触情绪也逐渐减弱,更多企业开始积极而正面地看待这项法规。

在此背景下,汽车“三包”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另据消息称,汽车“三包”政策有望于2012年3月15日之前正式出台。

【记者观点】

汽车“三包”出台之时便是中国汽车有序发展之日

沉寂7年的汽车“三包”政策在长期“摸石头”之后,终于要“过河”了。

7年前,我们曾无限接近“三包”的出台:国家质检总局当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大家几乎认定汽车“三包”也是铁板钉钉儿的事。遗憾的是,随后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一等就是7年。

这次听证能否变成现实,至少目前来看是积极的。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然而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并没有享受到“世界第一”的服务。

随着国内汽车消费类投诉与维权案例的激增,汽车质量缺乏法律法规约束的现状亟待改变。不过,汽车“三包”远不像消费者想象的那样“众望所归”。草案的出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方反响强烈。风未起,云已涌。如果汽车“三包”最终实行,无疑将会对业内造成巨大的冲击。但长痛不如短痛,高速狂飙的中国汽车业太需要这样一根缰绳来约束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汽车“三包”何时出台,就是中国汽车有序发展之日。

【政策里程】

早在2004年底,就对外征集过意见的汽车“三包”规定,历经7年,终于又有了进展。2011年10月20日,《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正式截止。10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立法听证会,把各方意见摆上台面。由此可见,汽车“三包”政策离我们不远了。

【业内声音】

汽车“三包”要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首先要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在这个协议中,不能有过于强势的一方;第二要把这个“三包”规定的条款更加细化,提高可操作性,大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青

汽车品质能否与产能同步发展值得探索

目前,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国产汽车质与量的平衡发展成为消费者最突出的需求,2000多万辆的产能释放,汽车品质能否同步发展值得业界探索。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红灿

市场结构将随着“三包”出台发生变化

201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三包”政策将要出台,“三包”出台的影响会很大,肯定比任何一项汽车产业政策对汽车结构的影响更大。汽车行业必须高度重视汽车销售尽快向汽车后市场转移,市场结构一定会在今年发生一些变化。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 贾新光

希望汽车“三包”政策早日出台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比2004年公示的草案进步明显,它明确了如果发生有关“三包”问题的争议,消费者可以向各地方质监部门申诉,明确了受理责任。希望汽车“三包”政策早日出台。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理事长 苏晖

如何鉴定车辆问题是个难题

虽然《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汽车退换的范围,但是如何鉴定车辆问题情况则是个难题,因为在国内还缺乏独立第三方鉴定机构。目前即便一些省会城市,也没有汽车全面检测的能力。因此消费者在新车出现问题之后,难以寻找合适的检测机构。

——汽车评论员 蓝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