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社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读者互帮】
星巴克携手河南青基会 传递冬日温暖
68年来,老哥俩胜似亲兄弟
最尴尬的事儿,没有男(女)朋友
最纠结的事儿,准备多少压岁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68年来,老哥俩胜似亲兄弟

都来拍拍

欢迎读者拨打热线96678提供老照片的线索,积极参与我们的栏目。

要求:一、必须是合影,两个人以上最好。 二、时间跨度至少在10年以上。三、拍照人最好有故事。

老照片

拍摄时间:1950年

当时:郑惠民(左) 15岁

曹俊明(右) 16岁

新照片

拍摄时间:2012年

现在:郑惠民(左) 77岁

曹俊明(右) 78岁

□晚报记者 鲁慧

张翼飞 文/图

他们是发小,从小在一起长大。

他们是老友,友谊长达68年。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50年。刚刚解放的开封,稚气未脱的两个少年。拍照时,他们上初中,穿着学生服,和新中国一样朝气蓬勃。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们一直是同班同学,而且一个是班长,一个是班主席,一个是体育部长,一个是康乐(文艺)部长。他们还同一天入团,同一天转正式团员。

为了等小伙伴,耽误了小升初的考试

曹俊明很健谈,他说,自打成为朋友,这么多年,他们不曾吵过架、生过气,红过脸。我们很好奇,“难道你们就没有过矛盾?”一个疑问打开了两位老人的话匣子。

“说到矛盾,还真没有,就连耽误了考试,我俩都没有拌过一句嘴。”

原来,1949年,两人小学毕业时,面临着报考初中的问题,他们商量好一起报考公立学校——开封一中。到了考试当日,曹俊明早早来到郑惠民家里,叫他一起去。可是郑惠民还没吃完早饭,而且他吃饭特别慢。曹俊明记得是8点考试,郑惠民记得却是9点。为了朋友,曹俊明就一直等着他把饭吃完,结果等他俩来到学校,考试已经开始一节课的时间了,两人只好放弃了这次考试。

没考成试,他们心情都很郁闷,但没一个人埋怨对方。他俩索性就直接去西门(现在的大梁门)的城墙上玩儿了,在城墙上跑了一整圈,玩得还挺开心。后来他俩一商量,又一起报考了当时的私立中学——养正中学(现在的回民中学)。

“公立学校无论是师资力量、收费还是设备都比私立学校要好很多的,但是老曹也没一句怨言。”郑惠民说。

一个义演话剧,一个默默鼓励,配合十分默契

在中学的时候,他们同是排球队成员,一个是主攻手,一个是二传手。

当时打9人排球,曹俊明个字高,又是运动健将,他自然是头排;郑惠民则主要负责运球,是个二传手,他们配合相当默契。

郑惠民在音乐、艺术方面很有天赋,1951年,身为文艺骨干的他组织和排演了不少话剧、歌剧,有几场还是在正式的剧场里售票演出,他们演出不是为了自己出风头,而是筹钱支援抗美援朝,希望这些钱能用来购买打败美国鬼子的飞机大炮。

郑惠民组织当时的同学参加了多次演出,其中《控诉》最为出色。《控诉》主要讲述了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一家人儿媳妇被美国大兵强奸、儿子被打死、父亲被气死的故事。郑惠民在其中饰演父亲,演得惟妙惟肖。

“当时,很多人看了后都哭了,我不擅长表演,就当热心观众,在下面鼓掌喝彩,为郑惠民加油鼓劲。”曹俊明回忆往事,津津乐道。

两位好朋友在初中期间还曾经一起给大人当过教师。

那是1951年,当时的街道干部夜校有近200干部需要培训,而合适的老师奇缺,负责人到学校求援,学校推荐了品学兼优的郑惠民和曹俊明。当时一共5个班,他俩各负责一个班,郑惠民教语文音乐,曹俊明教数学。白天他们是学生在学校上课,晚上就到夜校当叔叔伯伯们的老师,虽然没有一分钱报酬,但是很有成就感。

退休之后,不幸的是,两人的老伴相继病故。在对方爱人住院期间,他们都带着自己的爱人到医院探望。郑惠民的爱人病重的时候,什么也吃不下,但曹俊明爱人做的油茶,却让她吃得很香。

在都失去了另一半的时间里,两个好朋友情绪一度都很低落,他们互相安慰,互相鼓励,终于都恢复了开朗的性格。

如今,曹俊明又找了老伴。他衷心希望郑惠民也能找一个晚年伴侣,共度夕阳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