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文化产业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毛本华:油画写生 记忆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毛本华:油画写生 记忆郑州
《夹津口村巷2》 纸本油彩 39cm×54cm 1981年
《沙鱼沟窑居》 纸本油彩 38.5cm×54.4cm 1980年
《遍山菜花》 油画 50cm×61cm 2004年
《家》 油画 73cm×60cm 1991年
《关虎屯菜地》 纸本油彩 20cm×39cm 1969年
毛本华

我上学时是学油画的。写生,尤其是风景写生,是油画作者的日常功课,因为它能使你保持专业状态。从1969年春天起,我一直在郑州工作,我从事的职务工作与油画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能用于所学专业的时间不很充裕,也很零碎,只能挤时间就近写生。我几十年来所作的油画,其中写生作品的题材大多是郑州及其周边的风景和人物。现场写生使我经常深入基层,这加深了我与郑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融合,使我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有了深厚的感情。对很多油画家来说,异地的旅行写生会带来很多新鲜的视觉刺激。但我在写生中更看重作者对写生对象的情感和理解。我几乎一直在热衷于画河南,画郑州,画我身边的事物,其实这并不是出于无奈,而是周围的事物使我“感动常在”。

退休了,有时间整理旧作,面对我历年来的油画写生,有许多感触。在作这些画的当时,并没有想到多少年后把它们拿出来怀旧,现在却发现这些画作无意中记忆了郑州城乡形象的变化,尽管它们只是一些片段。

这些画最早的画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文艺界被“四人帮”控制,流行“假大空”。在美术创作方面,便是必须画得“红、光、亮”。我的这些油画写生却是写实的, 面对写生对象,我倾向于用平实的绘画语言表达当时的真情实感,非常讨厌矫情粉饰。这背离了当时的“文革”画风,这样的画如果在那个年代拿出来公开展示,就可能被作为“黑画”来对待,成为批判的对象。那段时间我画过郑州火车站的站外股道、金水路、关虎屯的菜地、燕庄的荷塘、十八里河的村舍和枣豆间作的农田、西北郊的石灰窑。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曾经的写生地点的面貌如今已经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变化。郑州火车站没有了蒸汽机车冒出的白烟,金水路变成了立交路,关虎屯变成了繁华闹市,燕庄发展为现代化的郑东新区,十八里河建起了宇通汽车公司的厂区,西北郊已经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对照几十年前的现场即景写生,不由得使人发出沧海桑田的感慨。

从60年代末持续至今,我在郑州市区周围的上街、荥阳、巩义、新密、登封、中牟等县(市)区的许多乡村都曾留下过写生的足迹。一些我常去的村庄的老乡认识了老毛,也知道了油画写生。我刚到河南时,很喜欢到郑州西部区县的农村画农民居住的窑洞,现在这些窑洞大多被废弃了。现在到郑州农村,常常见到村民在建新房,乔迁新居。我的写生实践常常是故地重游,因此有机会亲眼见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热情和建设新房的速度。把过去画的村巷和新画的农村街道放在一起,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在黄河的郑州段有过许多渡口,那排列在渡口的木帆船,夯实凝重,艄公们的容貌个个都记录着风雨沧桑,曾是我最心仪的写生对象。随着一架架现代化公路桥梁的落成通车,木船渡口作为交通节点,艄公作为职业行当,都已成为历史,退出了郑州社会生活的舞台。

纪实其实并不是绘画的终极目的,但尊重自然造化的绘画往往不经意间成为历史和现实的一面镜子。这就是我的油画写生会“记忆郑州”的根由。

毛本华

毛本华 ,油画家,1942年生,浙江舟山人。1957年至1966年先后就读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预科部、北京艺术学院卫天霖工作室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曾在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群众艺术馆、河南省雕塑壁画院工作。现为中原工学院教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河南油画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2009年承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选题,主持油画《焦裕禄》创作,通过终审,国家收藏。油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