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6版:文化产业周刊 上一版3
杨海峰读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杨海峰读记
▲《谁的红帆船1》布面油彩 71cmx36cmx2 2008~2009年
▲《晓婉》布面油画 120cmX50cm 2010年
▲《俄罗斯的森林》布面油彩 60cm×60cm 2010年
▲《芦荡火种》 布面油画 210cmX156cm 2011年
杨海峰

□孙荪

一老朋友推荐我一定要看看杨海峰的画。我们见了面,话语投机,一上午倏忽而过。读他的画并其有关资料,不觉竟日。有两个意象在我心中拂之不去。

我所熟知的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其人其画渐与珠穆朗玛峰融为一体……我发现,其身后有一后生背着画夹,健步走来,渐行渐近,走进广袤的中原。

远方海面上有一角尖山浮出,冰峰渐浮渐显,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

这两个意象中的主体形象,正是我对画家杨海峰的印象。

这样想,这样说,是否对一个青年画家褒奖太过?或者,因为我对画界孤陋寡闻,把平常的人物放大了?

我追问自己,又否定这追问。

虽然杨海峰刚过而立,真正画画也就10年多一点,其作品只是崭露头角,但我以为,他解决了一个艺术家所要解决的如何掌握世界、掌握艺术、掌握自己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大胆地往前走,不回头”,然后就是出成果攀高峰了。

先说掌握世界。艺术家多是“好高骛远”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何?不只是心性狂野,而是掌握世界的需要。杨海峰闯过西藏,游过欧罗巴,虽然还不能说遍历大千,但“登泰山而小天下”,已经感受到不见高山,不知平原;不到西方,不知东方的意味。虽然只是在一定意义上入乎其内,但有了出乎其外超乎其上的更多可能;可以放眼世界, 更可以俯瞰脚下了。世界被自己掌握的这种真切感觉是进入艺术堂奥的第一大关隘。胸中有世界,然后才能画里有乾坤。具体的表现对象置放于了然于心的宏大背景下,所谓主客体的融合才能自然而然实现。

中心是掌握艺术。艺术家安身立命之本是作品,而决定作品生命根基的是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多元时代给艺术家的选择以充分的自由,同时艺术家也面对逼人的挑战。杨海峰的艺术求索之路先是痴迷于宋元,他对绘画的很多看法源于此;然后欧洲古典艺术的“饕餮盛宴”使其震撼。但杨海峰是一个“思者”,一个敢于“自树其帜”的“作者”。在比较中,他意识到,各个画种都有非常经典的伟大作品,要想办法把它们互相融合,借用河南农村方言,把它们“搅泥”在一起,就有意思了。从艺术层面上,他主张借鉴西方艺术精神,学习西画技巧,运用西方的工具和材料,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绘画语言,从而画出有别于西方的表现中国观念中国审美精神的中国作品。杨海峰不掩饰自己强烈的“中国情结”,不断申说自己从情感上更倾向于中国的艺术作品,愿意自觉地回归中国的传统艺术,尤其欧游归来以后,这种意向更加坚定,中国的皇天后土才是自己无限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是地气,是根基,在此“找到自己的调”,才是自己的艺术理想。

这些见解看上去并不“先锋”和“新颖”,但由于它是来自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独立思考,在自己的艺术生命中扎了根,应当说是大自觉。一个艺术家,一旦有了艺术自觉,其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是掌握自己。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艺新潮中有一句俏皮话:我被创新的狗撵得连洒尿的空儿都没有,其实艺术领域永远都是思潮翻涌,追风逐浪,但是艺术森林里牢牢站立的是有定见且有定力的艺术家。许多大家都看出杨海峰是为画画而生的,为了艺术他不光有创造精神,而且有献身精神,与其恩师李伯安一样,他们的精神气质中有一种“纯粹”的东西,这使杨海峰人物的眼神中往往闪现这种纯粹的灵光,其作品整体则闪耀着诗性的光辉。而这里所传的神正是作者心灵之神。艺术家的这种纯粹使其目光和心灵具有洞彻肺腑的穿透力,也使其艺术有震撼灵魂的打击力。这种纯粹使人宁静和专注,能够为艺术献出一切,而不会被艺术所伴生的名利所左右。我十分赞赏杨海峰一直以恩师李伯安的一句话做座右铭:放弃生活中许多表面的东西,不与别人争得太多,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地走下去。我相信杨海峰能够像老师一样做到,为了高远的艺术理想。

读杨海峰的“红帆船”,我似乎隐约看到,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之后,又一巨幅长卷“走进中国大平原”正在创作之中。从乡村人生“最具包孕性的时刻”——婚礼起始、展开,由各式各样人物特写、民俗片段,逐渐地由乡到城,生活场景、山水、人物联翩而出,一起活动起来,贯穿古代与未来……这是近可与“走出巴颜喀拉”,远可与“清明上河图”相接续相比较的大作,作为中国油画或者中国水彩在21世纪的又一峰峦。

我觉得现在常画小幅的杨海峰是适合做大画的,上面我想象中的大画才是杨海峰的“红帆船”。

我想用古人的两句诗作为结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辛卯冬日于一心斋

(作者为著名文学评论家)

杨海峰,男,1977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妥要村,1997年毕业于郑州师范学校,200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留校任教于河南大学,2010年公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访学,师从于李伯安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获奖: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 获提名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东方当代油画作品展 优秀作品(最高奖项)

第三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人物画作品展 优秀作品 (最高奖项)

河南省高等学校美术教师作品展获金奖

河南省第十一届美展 获油画类金奖

河南省第十一届美展 获水彩类金奖

出版收录:《杨海峰油画作品》《美术》《中国油画》《美术观察》《HI艺术》《艺术市场》《艺术家》《画廊业》《中国画廊联盟》《海特画舫》等艺术刊物和展览作品集

主要收藏:油画《战上海》《芦荡火种》,某军区收藏

油画《肖像》,上海刚泰美术馆收藏

油画《大学生》,上海大东方艺术中心收藏

油画《每天悬浮一秒钟》,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组委会收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