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了本报“相依为命的祖孙”报道,很多读者都想提供帮助 “虽然我的钱不多,但是我想资助小召均上学” “希望偶遇到祖孙俩的市民主动多买两碗面” 在火车站广场找人,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除了四处找人打听外,一直在拥挤的人群中不停奔走。 从上午11点15分开始,直到下午2点,才又一次看到小召均熟悉的身影。 “昨天走到家,都夜里1点多了,早上睡过了。”小召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他在一个角落里蹲了下来,把手中拎着的3张小凳子整齐地摆在地上,然后将双手捂在嘴边,用力哈了几口气,紧接着,两只手掌贴在一起,快速搓了起来。“今天还是这么冷啊,手都快不会动了……” 看了看从身边匆匆而过的乘客,小召均赶紧站起身来,提高了嗓门不停地吆喝起来:“卖凳子,坐车的叔叔阿姨,买个小凳子吧,很有用的……” 晚报记者 常亮 文/图 96678 96678 有一种欣慰叫“懂事” 再次见到小召均之前,在广场一角,先见到了60岁的张仁亮老人。 “我叫他胖孩,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提起小召均,正在忙碌小生意的张仁亮,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儿,话也多了起来。 去年10月份到今年春节,刘姨新带小召均租房之前的2个多月里,祖孙俩曾一直在张仁亮家附近的楼梯间居住。 “唉,一个老人一个孩子,那时候整天睡在广场上,每次看见,心里都不是滋味。”热心的张仁亮就把祖孙俩领到了自己家旁边空闲的楼梯间居住。 “孩子很懂事,前一段奶奶生病就是他照顾的。”张仁亮连叹了几口气,脸上带着一丝心疼的表情,“可惜呀,这么小就不上学跟着大人奔波,没过一天稳定的日子。” “那不,小胖孩来了。”看到提着小凳子的小召均,张仁亮满脸惊喜地跑过去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今儿咋来恁晚,又睡懒觉了吧?” “张爷爷好。”看到张仁亮,小召均说话的语气格外亲切,并不时搂着老人,一阵嬉闹。 十几分钟后,依旧背着那个发旧背包的刘姨新走了过来。 “这两年多亏了这位兄弟帮俺俩,除了给俺俩找住的地方,连家里做饭的锅都是他买的。”刘姨新感激地看着张仁亮,嘴唇有些微微发颤,“年前,我生了一场大病,大兄弟可没少操心。” 刘姨新擦拭着眼中的泪水,说起了去年10月份自己生病后的一些事儿:自己不能起床,懂事的小召均每天出去讨饭,带回来给自己吃。热心的张仁亮,经常给自己买药和吃的…… “唉……大姐,过去的事,就不说了,看小胖孩多懂事啊,才10岁就能支撑一个家了。”看到刘姨新越来越激动,一旁的张仁亮赶忙说。 有一种泪水叫“感动” 下午3点50分,小召均收到了来自堡隆酒业公司的刘玉清送来的一个新书包和一副新手套。 “奶奶,里面还有文具盒呢。”刚戴上新手套,小召均就迫不及待地拉开书包,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小均均,想上学吗?”看见小召均的笑脸,刘玉清低下头,轻声问了一句。 “想!”没有丝毫停顿,小召均的回答依旧十分干脆。 “嗯,那阿姨回去帮你联系联系,这是我的电话。”刘玉清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小召均。 刘玉清和同事临走时,还给刘姨新塞了500块钱。 “希望能够帮助小均均。等为他找到学校后,我们想一直资助下去。”刘玉清说,这几天,他们单位就开始为小均均忙碌上学的事。 刘姨新站在小召均旁边,一直没有说话,只是一个劲地抹着眼泪。而在听到刘玉清要走的时候,她的情绪变得格外激动,紧紧抓住刘玉清的手,嘴唇不停地哆嗦:“咱也不认识,恁对俺这么好,俺一辈子也不会忘,孩子一辈子也不会忘……” 拉着刘玉清的手,刘姨新送了她很远。 有一种幸福叫“知足” 下午4点,刘姨新回来告诉小召均,他们要提前回到租房子的马寨,向周围邻居打听一下,看看附近有没适合小召均上学的地方。 把一张张小凳子装进包,祖孙俩要步行回家了。小召均说,两年多来,他和奶奶第一次回家这么早。 走到中原路地下道,一路小跑走在前面的小召均突然站在了地下道口,开始等候奶奶。 “我的眼睛不好,一到晚上,都是他拉着我。”刘姨新喃喃地说,前几年的一天,小召均的爸爸突然失去了音信,一直没有回过家,从那以后,她每天以泪洗面,眼睛也哭得越来越看不清东西。 在刘姨新心里,一直以为小召均的爸爸不在人世了。但没想到,春节前的一天,小召均的爸爸竟然又回来了。这件事刘姨新开心了很久。 “不过他精神还是有点问题,在家没几天就又走了。”虽然如此,但现在刘姨新的心情很好,因为她知道儿子依旧平安。 原本感觉不远的路,却走得很累——沿中原路京广路,围着火车站绕了大半圈,在西出站口附近,祖孙俩又向东拐进了一个胡同。“今天快多了,路上没咋捡瓶子,要按平时边走边捡,一般都得两小时。” 在胡同口,小召均跑过去拉开奶奶的背包,把在中原路上顺手捡的俩瓶子装了进去。 “到了。”5点05分,小召均快步跑在前面,伸手指着最靠里的一个小院。 走进院里没几步,刘姨新站在走廊中间的一个小红门前,掏出了一把钥匙:“这就是,里面有点小,有点小。” 映着昏暗的灯光,五六平方米的小屋里,挤着一张1米宽的小床和一张破旧小桌。窄小的床上摆满了杂物,与小床相反,破旧的小桌上却干干净净。 “呵呵,床有点小,睡觉蜷着腿,不过有地方睡觉就行了。”小召均笑着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 几分钟后,小召均拿着奶奶的背包坐到了床边,开始清点一天卖小凳子的收入。 因为屋子太小,我一直站在门口,透过小红门上那张大红的“福”字往里看去,胖胖的小召均坐到床上后,整张又窄又短的小床,已被他占去一大半。 有一种心意叫“盖楼” 昨天,小召均的报道刊发后,引起了众多热心人关注。 除了刘玉清,还有不少热心读者拨打本报热线,希望为小均均提供一些帮助。 微博上和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热心网友也纷纷发帖,想尽一点心意: 网友“闹闹-Yumiko”:小家伙儿挺敦实,这两天去火车站看能否遇到他们祖孙俩,给他们带点儿衣服和吃的!有同行的吗?” 网友“就叫阳光味道”:一老一小确实叫人看了心酸,希望偶遇到祖孙俩的市民主动多买两碗面,别让老人孩子总吃剩饭。 网友“闲云野鹤”:我是一个男人,但是看完之后我哭了!虽然我的钱不多,但是我想资助小召均上学!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