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解读郑州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解读郑州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
更新改造和建设12个重点片区
力争3到5年拥堵状况根本改观
高楼林立的郑州主城区(资料图片)。记者 马健 图
之 5 切入点
之 6 切入点
郑州日产汽车生产线(资料图片)。记者 马健 图

【讲话原文】

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推进“六旧六新”12个重点片区的更新改造和建设。加快旧城有机更新,坚持中心城区保护开发并重,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加快“畅通郑州”建设,坚持远近结合、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结合,按照“一年见效、三年顺畅、五年畅通”的目标有序推进,逐步实现主城区畅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水电气暖、环境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城市承载力。

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更新改造和建设12个重点片区

力争3到5年拥堵状况根本改观

更新改造和建设“六旧六新”重点片区

根据规划,“中心城区”定位为省市政治文化中心、现代商贸服务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区,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达到400万人。

讲话中提到的“六旧”,就是指在中心城区和高新区改造提升六大片区:内环线区域,包括二七广场商业中心、商城遗址、火车站区域;东风路以南、中州大道以西、金水路以北、文化路以东区域;医学院—碧沙岗区域;西流湖区域;惠济会议休闲中心区域;高新区IT科技产业区。

“六新”,就是在郑州新区建设六大片区:龙湖区域、郑东新区综合交通枢纽区域、龙子湖区域、白沙组团区域、航空港区域和经开区行政商贸服务区。

当前全国各地的建设中,城市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大量的文化遗产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快速消失,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和风貌、损毁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的现象普遍存在,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

防止出现对旧城风貌和文化的破坏,讲话中明确提出对旧城要“有机更新”,所谓的“有机更新”,指的是旧城不能采取“推平头”的方式进行改造,应该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地进行更新。

畅通郑州的目标和任务

畅通郑州,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攻方向,主要目标和任务:

力争3到5年内实现拥堵状况的根本改观,最终形成“市内外道路网络通达顺畅、市内交通组织有序、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立体化现代大城市交通体系,建成“十字”快速通道和“两环六横七纵主干路,较为完善的次干道和支路”路网系统。

围绕“畅通郑州”,需要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随着又一批断头路打通、立交桥建设、出入市口等工程上马,郑州的城市“血脉”进一步舒展扩张,走在畅通的郑州大道上,市民心情更舒畅!

据报道,仅去年我市投资交通项目共73个,其中包括16个新增环城高速出入市口立交,新增环城高速出入口项目中未连通高速公路的城市道路项目,计划投资126亿元。其中新增16个城市出入口,将大大增强郑州的“吞吐量”,在现有10个出口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6个,共计26个,这些项目的陆续完工,今年将真正发挥整体集散作用。而在“十二五”期间,郑州市建成投入使用的高速出入口互通立交将增至30个。届时,市区快速路与外围高速公路将有效衔接,真正实现主城内15分钟上快速路、快速路15分钟出城上高速路的30分钟市区交通圈目标。

去年还规划建设22座人行天桥(地道),让市民过街实现“空中游”,同时打通百条“断头路”,最大限度方便市民出行的夙愿。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下一步的关键是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整治提升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提升城市管理效能,着力打造“清新、舒适、畅快”的生活环境和“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讲话原文】

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明确产业定位,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区档次,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打造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1个以上,500亿元的6个以上

产业集聚区必将成为拉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黑马

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最大中心城市,地处中部地区“两纵两横经济带”,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乃至中部地区崛起中处于战略核心地位。

发挥郑州的龙头带动作用需要找到有效的载体,才能领跑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找到的有效载体就是建设产业集聚区。

按照规划,到2015年,郑州市重点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

打造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1个以上,5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6个以上。

产业集聚区必将成为拉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一匹黑马。

将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合村并城、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

提升产业集聚区档次,就是要围绕郑州都市区建设,对全市产业集聚区进行分类排队,优化资源配置,力争更多园区升格为省级产业集聚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则是要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原则,将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合村并城、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落实“突出一个特色、注重两个结合”的发展思路。

“一个特色”,即主导产业占70%以上,其他30%用于引进高科技项目;“两个结合”,即结合新的城市组团建设,结合合村并城发展主导产业。各产业集聚区要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在国内有辐射力、对国内外资源有整合力的“三力”项目,加快培育一批超百亿元、超200亿元甚至超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要以战略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招商

要按照主城区、卫星城(产业集聚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进行产业布局。每个卫星城、产业集聚区、城市组团原则上只确定一个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壮大集群,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产业链条,使每个层次都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在产业集群的招商中,要以战略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招商。围绕汽车和装备制造、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和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支撑产业,充分利用省、市招商平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

以集聚区为载体,加强项目引进,按照“四集一转”(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和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要求,加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融资平台功能,引导重点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以制度创新为手段,有效突破瓶颈制约,实行重大项目周例会制度,市主要领导每周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协调推进等问题。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