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型城镇化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型城镇化

郑州

词典

三到五年后的郑州

基本形成“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塑造“畅通、整洁、有序”的省会形象和生态宜居、繁华现代、畅通有序的城市形态。

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县城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配套的现代城镇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有序、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均等、环境优美舒适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

基本形成山水融合、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构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随”的生态功能区和连绵带。

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广覆盖、高标准的民生保障体系,让省会人民生活得更安全、更舒心、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努力建设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

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进一步梳理今后5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对今年的工作进行再安排、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以拼搏奋进、务实重干的姿态,以大刀阔斧、势如破竹之势,迅速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热潮,在全省率先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切实担当起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的责任使命。

客观需要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特征的清醒认识和把握。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对河南特殊省情的清醒认识和把握。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对郑州客观基础条件的清醒认识和把握。

新型城镇化四大功用

用新型城镇化统筹解决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与农民富裕所需要城镇化、工业化,破解发展难题。

用新型城镇化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统筹提升大中小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放大比较优势。

用新型城镇化优化发展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实现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激活发展潜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用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民生,凝聚发展合力。

新型城镇化“六新”特征

“新”在涵盖农村,从农村着手推进城镇化。

“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

“新”在农民可以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

“新”在不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新型职工。

“新”在农民和市民享受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

“新”在以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可以解决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要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产业在哪里布局、布局什么样的产业,人们在哪里居住、居住什么样的环境”这一重大急迫问题,是包括农村在内的城镇化,是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推进镇村一体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基层治理、文化与观念转型的城镇化,是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内涵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卢展工书记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有过重要论述。一个层面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第二个层面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进一步阐述,就是要“发挥三个作用,形成一个格局”,即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县域城镇的承载承接作用,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要求

必须跳出郑州看郑州。

必须跳出河南看郑州。

必须站位全国看郑州。

要在全国找坐标、在中部求超越。

一个主体

即中心城市,要促进中心城区的现代化,把郑州中心城区打造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两个载体

一是依托县城和镇区,依托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将其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

二是把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各类新型社区打造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

四个合理

即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

合理的城镇体系,就是中心城区-县城和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镇区-新型社区4个层级的城镇体系。

合理的产业布局,就是中心城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高新区、航空港区、经开区这些城市组团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县域以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

合理的人口分布,就是要依据产业的发展现状,70%的人口在县城和中心城区居住,30%的人口在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居住。

合理的就业结构,就是争取8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即便从事农业,将来也要成为农业工人。

四个城市化工作目标

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消费方式城市化。

七种理念

一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项目推动发展的理念。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发展的理念。

三是坚持以交通为先导的城镇开发理念。

四是坚持“运营城市”的理念。

五是坚持做环境平台、促产业集聚发展的理念。

六是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服务群众的理念。

七是强化开放创新双驱动的理念。

四条原则

一是确保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粮食不减产。

二是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权益。

三是坚持群众自愿,组织引导群众、不强迫群众。

四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

我们的基础

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表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率超过50%时,就到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

2011年,郑州市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7.1%,进入到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

号召

在竞争发展的挑战面前,在艰巨繁重的任务面前,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快转变领导方式,按照“持续求进、完善提升、开创局面”的总体要求,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责任担当,以只争朝夕的高度责任感和紧迫感,化困难为机遇,变压力当动力,紧盯目标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松劲,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敢于负责,敢于碰硬,敢于触及矛盾,敢于承担风险;不争权力大小、不争角色轻重、不争功过是非,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干工作、抓落实上,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业、求实效上,雷厉风行地工作,精益求精地搞好服务,在务实求效、重干实干上下工夫,在解决实际困难、处理复杂问题上见本领,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