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财经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城市的使命:以创新求发展
0222dcc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城市的使命:以创新求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本次大会主席董建华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澳大利亚前总理约翰·霍华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副司长冯忠华

2月23日,为期两天的“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在深圳开幕。本届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以“城市的使命:以创新求发展”为主题,聚焦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新途径和新模式、新使命进行高端对话。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亿,乡村人口6.5亿,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1.27%。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上升了1.32个百分点,增加了约2100万人,乡村人口则减少了约1456万人。

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开始进入以城市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城市化将深刻改变我国固有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对整个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不解决环保问题对不起市民,将来还要吃亏

对于环保问题,有的时候最麻烦就是钱不够。其实,作为领导人一定要记住,今天不做,明天还要贵;明天不做,后天还要贵;越来越贵,早做要比晚做好。钱一定是有办法解决的,如果你把钱不够作为理由,将来你是要吃亏的,对不起市民。

从市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市民除了要增加环保重要的意识之外,还要尽量地去督导政府我要你干什么、我要你干什么,越多地参与在里边,越多地履行一个市民的责任,包括督导政府,不但自上而下,还要自下而上,这样的话,这个地方的居住环境会更好的,天会更蓝,水会更绿的。

城市化是中国内需潜力与经济发展动力

城市化是我国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动力,在新形势下,需要我们把握全球城市发展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的创新动力,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和普惠,探索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应摒弃迷恋巨型城市做法

我们习惯对城市提倡集中式的、机械的、大规模的,现在我们提倡的是分散的、有计划的。我们曾经迷恋巨型的城市,我们现在要搞一些小城市的建设,小就是美,小就是生态的;我们曾经迷恋生产、消费、排放等一些单项的数据,现在我们要着眼于循环,只有循环我们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曾经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各自进行分开、分裂,互相矛盾,现在我们就要追求共识、追求综合效应,追求“1+1>2”,我们曾经迷恋从上到下精英决策的规划城市,但是我们现在要着眼于发动民众的积极性,调动一切的创新资源为我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服务。

很多城市发展好是因私营企业发展好

在所有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小企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给小企业小额贷款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些成功的大型城市,他们一般都是因为有非常好的私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以及私企行业具有非常有竞争力的动态发展过程。

城市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我们清醒地看到,随着我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盲目地追求建设速度,盲目地追求现代化,对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破坏,形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我们的一些历史街区被整片地开发,我们一些城市的历史建筑被拆除,这些都对我们历史遗产保护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城市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文化场所。

要怎么做呢?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保护;第三,必须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第四,要有赖于我们的媒体和我们的宣传机构,包括我们的主管部门,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要让全社会认识它的价值和保护它的意义,要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辛晓青整理)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