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照片 拍摄时间:1964年 当时: 父亲:娄和礼(左二) 32岁 母亲:宋秀珍(左三) 32岁 大儿子:娄文彬(左一) 9岁 二儿子:娄文平(右二) 7岁 三儿子:娄文杰(娄和礼怀中) 4岁 四儿子:娄文强(宋秀珍怀抱) 1岁 女儿:娄文风(右一) 12岁 拍摄时间:2012年 现在: 父亲:娄和礼(前排左一)80岁 母亲:宋秀珍(前排左二)80岁 二儿子:娄文平(后排右二)55岁 三儿子:娄文杰(后排左一)52岁 四儿子:娄文强(后排左二)49岁 女儿:娄文风(后排右一)60岁 娄和礼老人和老伴宋秀珍同岁,今年都是80岁高龄了。两位老人精神矍铄,身体很硬朗。娄和礼早上经常到家附近的广场上打自制的“滴溜”,也就是陀螺,他挥动皮鞭,把“滴溜”打得滴溜溜转。晚上,他又摒心静气,练习书法。贤惠的宋秀珍,则在家操持家务,准备好一日三餐。算起来,他们结婚已经61年了。 娄和礼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业路沙口路附近的岳寨村。解放前,农村的婚姻还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娄和礼也不例外。而且他的婚姻是长辈定的“娃娃亲”,虽然不能说结婚前和宋秀珍没见过面,但他第一次到宋家时,确实还什么都不懂。 那是他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和奶奶带着他到宋秀珍家里。孩子虽然小,但毕竟定了亲,双方大人要先相看一下。 娄和礼是家里的长子长孙,一直很受宠爱,所以即使到了别人家,也依然我行我素。当时,同样两三岁的宋秀珍就老实得多,他们根本不知道与陌生小朋友见面的目的。 说起来可笑,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娄和礼不争气地屙了一裤子,让他的父母很没面子,当着宋秀珍的家人还打了他几下。但不管怎样,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下了。 娄和礼的父母对儿子悉心培养,订婚没多久,就送他上了私塾,学习四书五经,9岁时,娄和礼描红临帖,学习书法。由于启蒙基础好,他后来正式上小学时,直接就上了五年级,后来又跳到六年级。上初中时,他的学习出现问题,因为之前学得都是以国学为主,增加了数学科目,成绩就跟不上了。不过即使如此,初中毕业的他,在村里也是数得着的文化人。当时全村400多口人,上过学的只有5个人。 经历了日本入侵、“水、旱、蝗、汤”等灾难,娄和礼和宋秀珍慢慢长大成人,解放后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他们的终身大事也正式进入议事日程。虽属“包办婚姻”,但他们彼此都觉满意,于是,1951年2月19日,那天是阴历的“二月二,龙抬头”,黄道吉日,他们举行了隆重的传统婚礼。宋秀珍是坐着八抬大轿被抬进娄家的,身后还跟着3辆骡子拉的马车,在村子里很是风光。老人们都说,这俩人,般配! 1951年,娄和礼到当时的郑州纺织机械厂(现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当了工人。郑纺机是国企大厂,效益好,地位高,工作十分吃香。 娄和礼是凭着学历的优势,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被选拔出来的。宋秀珍也想进厂当工人,但她的文化程度较低,通不过考试。此后,丈夫变成老师,娄和礼每天一下班,就给妻子补习文化知识,教得投入,学得认真,1958年,宋秀珍也如愿以偿进了郑纺机。在厂里,娄和礼是钳工,宋秀珍是木工。 1952年,他们的女儿率先降生,1955年又有了大儿子。之后,接连又有3个儿子来到世界。1964年,最小的儿子娄文强过1岁生日的时候,全家来到省会最有名的照相馆——艳芳照相馆拍下了这张全家福。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专门拍的是彩照,照片上的色彩可不是人工添加的。照片上,孩子们穿的新衣服都是宋秀珍亲手做的。 娄和礼是个孝子,母亲患了胃癌,49岁就去世了。母亲住院治疗期间,家里的钱花完了,他卖掉了手表和自行车。2003年,继母去世的时候,他依然像对亲生母亲一样,以高规格礼遇操办丧事。这件事,宋秀珍很支持,在村里传为美谈。 正是因为他知书达理,孝顺又讲义气,整个家族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听他的主张。儿女们也都很争气。大儿子在2008年的一次事故中不幸遇难。其他几个子女的工作都很出色,而且他们的孩子也都培养成了大学生。 在娄和礼家,有一本他亲自编写的《儿女必读》,儿女们人手一册。其中一段这样写道:劝世人孝为本,黄金难买父母心,孝顺生得孝顺子,忤逆养得忤逆人…… 记者 张翼飞 文/图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