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谁来消除工人的不安全感
“百姓吃上放心肉”比金牌重要
月入7500元为什么没有安全感
还原雷锋让我们爱得更真实
抓好“六个切入点”,全力推进
f0224yyth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月入7500元为什么没有安全感

□李妍(重庆)

毛女士是北京某商场财务部门中层管理人员,每月税前收入约为1.5万元。在她看来,自己的工资水平连“小康”都达不到。毛女士表示,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不管薪酬水平如何,都在为“挣钱”而奋斗着。“北漂”小姚也表示,自己税前收入约7500元,扣除各种税费后,每月积蓄不到2500元,生活在北京让他没有安全感,“就算老板给加工资,也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人们普遍有一个疑问,北京人均GDP已达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为什么生活于北京的“我”还是不富裕?

(2月27日《新京报》)

这样的焦虑与疑问,恐怕并不仅存于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对许多身处都市,不得不为自己的生活与理想奔波的人们而言,怎样获得一条安全的底线,怎么达到一种对未来稳定的预期,显然越来越成为一件不容易的事。

的确,人们可以从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多财富,但缺乏福利兜底,更多额外的社会成本对财富的无情消解,都令“因病返贫”、“一套房子消灭一个百万富翁”的故事,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隐忧。某种程度来说,“月入7500元没有安全感”,不是大城市里中高收入者的矫情,而是与危机感紧密相连的写照。对于瞬间赤贫的恐惧,对于福利保障的担忧,对于权利缺失的困扰,都成为城市人尤其是中产者疯狂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与动力。

这种压力之下,“没有安全感”,不是一种群体心理失衡,而是切实困扰下,人们面对未来人生的集体困惑。当个体对未来与命运愈发不可把控、难以预期的时候,公共管理者就应该以福利兜底、权利保障、公平建构的姿态,站在民生福祉的角度,践行公共责任,还利于民,让集体困惑回归正常轨道。一个正常的社会,也理应通过这种制度建设,培育公众的心理归属与认同感,给人们一个安全的底线,一个稳定的预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