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这张拍摄于1966年的合影照片里
有一段感人的“学雷锋”故事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这张拍摄于1966年的合影照片里
有一段感人的“学雷锋”故事
公交志愿者进车厢寻雷锋
他们制作的视频还要播放

这张拍摄于1966年的合影照片里

有一段感人的“学雷锋”故事

赵竹亭老人拿出这张有些发旧褪色的黑白照片,坐在客厅的凳子上看了很久。

“每到学雷锋日,我都会想起这件事,唉……一晃46年过去了。”轻轻摸了摸照片上的裂痕,赵竹亭老人抬头看看窗外,记忆一下子回到了1966年。记者 常亮

丢了一个包,回来100多个“包”

赵竹亭老人今年75岁。

1966年的时候,根据石油工业部安排,在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工作的他,开办了一个器材和物资方面的“干部培训班”。

“来自全国各个油田的10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那时候,赵老是培训班的书记。

培训班开班没多久,一位来自青海油田的学员金林富在外出看电影时不小心弄丢了包,包里装有30块钱。

包丢后,金林富一直没敢说,他担心其他学员为自己操心。

“后来,还是有人知道了这件事。”

接下来的日子,金林富每次回到宿舍,都会发现,床边和枕头下面,无缘无故地多出一叠用纸包裹好的粮票、布票和钱。

“小包越来越多,最后竟有100多个。” 赵竹亭老人笑呵呵地看着照片,眼神顺着照片中一个个人物不停游走。

后来,金林富把一个个用纸张折叠成的小包认真清点完后,全部送到了党支部。

为退包,专门成立“侦查小组”

有的包上写着安慰的话,有的包上写着祝福,还有一部分包什么都没写。

“得把这些东西一个个退还给人家!”赵竹亭和金林富意见一致。

可是这些包是谁送的?

“最终,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核查送包人身份的‘侦查小组’。”赵竹亭与几名成员一起,将写有字的包与学员们作业放在一起,按照笔迹,逐个核对。

费尽周折后,仍有十几个没写字的包找不到线索。

“问谁谁不承认,最愁人的,那些核对好字迹的包也没人要。300多块钱现金和一堆粮票、布票,一张也退不回去。”

所有“雷锋”都在照片里

经过长时间考虑,赵竹亭想了一个办法。

他和党支部工作人员一起,把所有的粮票和布票送到了食堂。

拿着300块钱现金,去照相馆请来了一位摄影师。

“用大家的爱心钱,拍了张100多人的大合影,每人洗一张,留做纪念。当然,所有的‘英雄’,都在这张照片里。”

赵竹亭面带神秘地笑了一下,他相信,无论时隔多少年,大家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时,都会想起这段感人的“学雷锋”故事。

至今,46年过去了,赵竹亭老人依旧不知道那十几个没有字迹的包都是谁的,但他清晰地记得,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966年7月30日,那一年,是学习雷锋精神的第四个年头。

下一个雷锋是你吗?

公交志愿者进车厢寻雷锋

他们制作的视频还要播放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杨超群

昨天上午,公交三公司在K906路公交车上开展寻找雷锋乘客活动。

公交三公司已将所属K906路车上的100个特需坐席全部设定成了“雷锋座椅”,鼓励普通乘客积极为特需乘客让座。

凡是在车厢内有让座、维护秩序、扶老携幼等助人举动的市民,公交车长都会给他一份最新版“郑州公交乘车指南”。

3月里,公交三公司的青年志愿者还将手持摄像机走上站点、走进车厢去寻找“雷锋乘客”,记录下车厢里、站台上乘客“学雷锋做好事”的真实场景,并将其制作成节目,在车载电视中播放,使“雷锋乘客”成为学雷锋活动里的真正主角。

8个80后郑州土著

拍了个很有爱的微电影

搜索《来郑州 这是个有爱的城市》

这可是“全球点击率最高视频”的郑州版

网友点评:这不就是雷锋精神吗

昨天,新浪微博里,一个关于郑州的视频被网友们纷纷转发、评论。

视频从这里开始:男孩儿在电话里对女孩儿说,“来郑州,嫁给我,好吗?”女孩儿答:“给我一个理由,去完全陌生的城市。”

故事的创意来自国外一个号称“全球点击率最高”的视频,名叫《爱在传递》。

而这个郑州版,让我们感受到的则是创作者对郑州那份浓浓的爱。记者 张翼飞

我们都爱郑州

上午11点,我终于和微博名为“i拍微电影”的博友取得联系,经过争取,对方终于同意接受私信采访。

这是一个8人的小团队,身份是80后、自由职业者、摄影发烧友。

在线与我交流的自称“小青”,她是编剧。

在这部模仿痕迹很浓的片子里,这些年轻人加入了自己的创意,整部片子以一对恋人的对话为线索,诠释了创作者心中对郑州的爱。

小青说,团队里的人都是土生土长的郑州土著,都热爱这座城市。这是大家的第一部片子,以后还打算拍一系列郑州公益宣传片。

他们几个人大概是2007年采风的时候认识的,彼此志同道合,现在几乎天天在一起。

看到那个《爱在传递》的国外视频后,大家被深深触动,萌发了拍摄一部以郑州为背景的“微电影”的想法。

亲戚朋友齐动员

演得最好的是位外援

拍电影,首先要解决的是器材问题,大伙儿把各自的“家底”都贡献了出来,扎了大本,光一个稳定器就花了5000多元。

实际拍摄中,选景成了最大的难题。

因为片子要一气呵成,所选场景必须符合3个要求:1.能反映郑州特色;2.要干净整洁;3.要人少。最好是一个路口,还不能太大。

他们找了一个星期,商城遗址在施工,二七广场太杂乱,郑东新区街道太大。最后,终于选定了经六路纬一路口。

片中的郑州看着很美,人少、车少,那是因为拍摄选在了大清早。

出现的10多位演员,都是拍摄团队的亲朋好友。

片中还有位老外,他来自摩洛哥,名叫阿普杜勒,是团队中一男队员女同学的男朋友,因正好来郑州玩,客串了一把,他自然的状态被大家评为“最佳表演”。

网友大都表示支持

团队还想做得更好

拍摄完成后,大伙儿深有感触。他们觉得我们的城市还太不成熟,比如环境杂乱、建设无序、路边乱停车等,但是他们依然热爱这座城市。他们现在又在拍摄一部反映郑东新区的片子,已经进入了后期制作。小青说:“会比较震撼。”

采访的最后,小青代表自己的团队说出了这样的心声:我们要自己先爱这个城市,不要总是抱怨。只有一个一个个体先做好了,城市才会越来越好。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