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拜祖大典这张亮丽的名片 一定能走向世界 大典结束后,我市省辖市市长级干部、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丁世显接受了海内外媒体的联合采访。 丁世显表示,今年的拜祖大典非常圆满,非常成功,效果比以往更好,影响力比以往更大。大典所有环节进行得非常流畅,现场庄严、肃穆,彰显了“国典”风范;海内外万千华人怀着共同的心愿前来拜谒始祖,现场有序、和谐。“这些都为进一步提升大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丁世显透露说,大典上升为“国典”之后,拜祖大典将会一年比一年办得好,大典这张亮丽的名片一定能够走向世界各个角落。 黄帝文化闪烁着灿烂的时代光芒 李海峰是第一次参加大典。 “希望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牢记: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李海峰说,黄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得到继承光大,并闪现出更为灿烂的光芒和时代价值。 北京大学教授、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张希清 “让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有家可归” “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是河南人,根在河南;不管中国人走在哪里,都是炎黄子孙,都要承认炎黄文化的根在河南。”张希清教授1945年生于河南濮阳,离开河南已经48年的他至今未忘乡音,以身为一名河南人而骄傲。 “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张希清说,一年一度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让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炎黄子孙“有家可归”。 纽约华人社团联席会执行主席、美中商贸总会主席、美东河南同乡会会长 苏殿奎 以侨为桥 推动中原崛起 “祖国就是我们的根,拜祖大典让我们的根扎得更深。河南作为中原的核心,举行拜祖大典这样宏大的活动,让我们感觉到祖国的强大,也让身在海外的华人活得更有尊严。” 苏殿奎说,这是他第二次来拜祖,碰到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大家在交流中都觉得这次拜祖大典办得很成功,让黄帝文化、中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在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苏殿奎提到,他这次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来河南投资,“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抱着以侨为桥、以商会商的理念,关注河南经济发展,推动中原崛起”。 著名歌唱家 谭晶 一曲《黄帝颂》打动了每一个人 著名歌唱家谭晶在金色的祈福树下领唱《黄帝颂》,庄重悠扬的歌声唱出了亿万华人的心声。“天地玄黄,东方曙光……”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谭晶一袭蓝色的长裙,在人群中格外鲜亮。“第一次来拜祖大典,感觉非常好”。 谭晶说,她也是多次来到河南,每次都感觉变化特别大,城市、市民的面貌都在变化。“我上大学的时候还在黄广场的二帝雕像前照过相呢。” 新加坡广东会馆会长 何国才 站在这里拜祖感觉很骄傲 新加坡广东会馆会长何国才是第三次来参加拜祖大典了,可以说是河南人的老朋友了。 他说,第一次参加拜祖大典时,和连战站在一排。 “老华侨,最爱国。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站在这里拜祖,感觉到中国人的骄傲。”他说,每一次来参加拜祖大典,感觉都有很大不同。有时间一定常来郑州投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 朱力安 外国人觉得中国文化很特别 “从2011年开始,就开始在大典现场进行电台直播,向海外发布实时的大典状况。”朱力安(Julien Gaudfroy)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老外看点”栏目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文化,今年已经是第二次了。 “今年是龙年,今年的大典更是处处突显‘龙’,这都很特别。”朱力安说,龙年里举行这样的大典让外国人更是感觉到中国文化、河南文化的特别,感觉很有意义。 “每年的拜祖大典都会有很多海外华侨来到这里寻根问祖,令人感动。”朱力安说,文化的传承就需要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更好地来传承。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任大援 “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走近百姓,走进课堂” “拜祖对我们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继承炎黄文化极其重要。”任大援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五千年延续不断,中华文化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内涵越来越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发掘,“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资源。” “弘扬炎黄文化,需要树立百川归海、中华一统的理念,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走进百姓,走进课堂。”任大援说。 中国两岸交流协会首席副会长 欧明宪 拜祖大典在华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拜祖大典开始前,记者在A1区采访到了来自宝岛台湾的欧明宪。 他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华人心目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对促进和平、和睦、和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这次专程来到黄帝故里拜祖,心情非常激动。他祝愿内地改革开放,永远繁荣发展。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