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7版: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上一版3  4下一版
龙年拜祖大典 “龙”来“唱主角”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型舞龙表演“活灵活现” “九龙丹墀”惊艳亮相
龙年拜祖大典 “龙”来“唱主角”
“龙”图腾萦绕全场属龙母女:“龙就活在我们身边”大型舞龙表演“活灵活现”
崭新的“九龙丹墀”在壬辰年拜祖大典上惊艳亮相
舞龙

围绕着“龙年”主题,在今年拜祖大典的整体设计和氛围营造中,都突出体现了“龙”这一传统元素,无论是盘鼓队、舞狮队、礼仪队等表演团队的服装,还是现场舞台、龙柱、彩旗的图案,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龙”这样内涵丰富的特色图腾。

“白玉龙”惊艳亮相

11点,矗立在高大的黄帝像的拜祖台正南方的一座白色玉石雕刻的“九龙丹墀”更加光芒四射。艳阳高照下,九条巨龙活灵活现,跃然欲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

据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指挥部副指挥长秦洪源介绍,九龙丹墀是今年新修建的,2007年在拜祖大典拜祖台前,也曾修建过龙形图案的雕刻,但因当时工期紧任务重龙壁修建得不太如意。今年恰逢龙年,指挥部决定对九龙丹墀重新修建。重建的九龙丹墀比以前工艺更好,材质更好。

当拜祖仪式结束后,不少朋友特意来到“九龙丹墀”前拍照留念。“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更是龙的传人,皎洁的九条巨龙气势磅礴,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好未来。”从印尼远道而来的赵先生摸着九龙丹墀感慨地说。

“龙”图腾萦绕全场

秦洪源还介绍说,依据壬辰龙年的年度特征,以及“龙”的图腾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崇圣,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在美术设计上加入了“龙”元素。

其中,灯杆旗的设计考虑了龙的图案、主背景板上增加两个大型龙柱,祈福台设置4个龙柱,对金龙吐水装置进行整修;炎黄广场和姓氏广场上表演也安排了“九龙阵”舞龙表演,整个大典呈现“龙腾故里、福满新郑”的和谐盛世氛围。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进入黄帝故里景区的电动门上,也萦绕着浓浓的“龙元素”,电动门上盘绕着无数金色的龙形图案。

属龙母女:“龙就活在我们身边”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拜祖活动,看到这里有这么多的‘龙’,属龙的我活了60年,头一回感受到龙的样子,它就活生生地在我们身边。”昨天,60岁的张珉在拜祖大典现场很激动。

其实张珉穿着很朴素,没有像其他来的嘉宾那样精心打扮。

也许是看着记者采访她,张珉特地解释说,她家是广东的,这次是跟着女儿来的,“我平时不大出来玩,也不会收拾自己,一辈子也没上过班,把自己的三个孩子带大后,又开始带孙子们。”

一旁的女儿说,妈妈的确为她们操劳了大半辈子,“这次有机会来这儿,就和母亲一起来感受一下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你看这个舞龙表演多好,8条银色的,1条金色的”、“你看背景板、还有祈福台上都有两条大型龙柱子……”在9点20分拜祖大典仪式还没开始时,母女俩不时地对身边的“龙”格外关注。

为何如此关注?母女俩透露一个秘密,她们都是属龙的。

大型舞龙表演“活灵活现”

在新郑炎黄广场、拜祖大典现场,都有大型舞龙表演。

每当音乐响起,舞龙表演开始时,那8条银龙、1条金龙在阳光的沐浴下都是昂首挺胸,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地翻腾、跳跃,连绵起伏中闪动着不凡的气势。现场观众看了都是一片啧啧的称赞声。

在这欢乐祥和的气氛和掌声背后,有谁知道这些舞龙演员付出的心血。

这些舞龙演员都是来自塔沟武校的学员,200多人中,最小的13岁,最大的才17岁。

舞龙头的彭强双手满是茧子,两手还都贴有创可贴,问及原因,他说:“龙头的面积比较大,大风天气阻力也比较大,把持起来比较难,舞动的时候,换手、两个铁杆交叉时,有些地方比较锐,就被刮伤了。”

小演员们说,他们每天5点多就起来,活动身体,排练、吃饭,接着排练,一直到晚上9点左右才休息。

说到这些辛苦,教练腾俊峰说着眼圈就红了,眼眶噙满泪水,声音都有些哽咽。他说,他们从3月13日接到任务后,14日开始训练。刚开始还没有道具,为了在舞龙时更逼真、更好看,演出时能在表演上更轻松,他们就用平常训练时的棍子绑上跑步用的沙袋训练,“而担当龙头角色的演员,道具上要绑上3个沙袋,有三四十斤重,天天这么训练,特别辛苦。”

还有个小演员到现在他连名字还叫不上来,十五六岁,他是银龙的“龙头”,但是让他特别难忘。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