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中国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排号7000位,需等10年才能入住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排号7000位,需等10年才能入住
北京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记者调查:公办的住不进,城里民办的住不起,郊区民办的不愿去
3月22日,北京郊区一家民办养老院内,一名老人坐在走廊的长椅上。

北京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

记者调查:公办的住不进,城里民办的住不起,郊区民办的不愿去

何处安放

我那张养老床?

不久前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一份提案称,中国正经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进程。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

在北京,城区养老院“一床难求”现象凸显。北京市老龄委负责人坦言“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不断完善“9064”养老服务模式(到2020年,90%的老年人通过社会化服务在家庭养老,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在社区托老,4%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格局。

记者历时一个月,调查百余家公办养老院、民办养老院和社区养老场所,力图从公众角度展现北京养老的真实现状和问题所在,为未来养老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指望不上的社区养老

日间照料室现状多为“只是有这么一说”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90岁的张寅生和老伴李玉珍,感觉回家的楼梯越来越长。

劲松老式居民楼里,和80岁的兆芬(化名)一起回望过去岁月的,只有两只做伴的猫。满是皱纹的手里,公办养老院的排号已经等了近4年。

深夜里,90岁的卢月爱吵着“要下楼上班”,看到58岁的女儿拽自己,扯着嗓子大喊“救命、救命”。“你们怎么着老人了?还让不让别人睡觉?”街坊开门骂道。面对神志不清的母亲,侯群英和兄妹们坦言“快被折磨疯了”。

养老,于他们而言,成为自己或家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孩子们也老了,不能再拖累他们。”张寅生夫妇决定去外边养老。

他们不愿远离自己的家,想起社区里的“日间照料室”。张寅生设想,白天跟老伴去日间照料室,有其他老人做伴,万一犯病还能及时送医院。晚上,两人就回家住,也能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样既解脱了孩子,还能守着安全守着家。

张寅生碰了一鼻子灰,居委会说,有日间照料室没人去。“我去看了,只有两张床两套被褥。再加上没医生,我们害怕。”张寅生说。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并不讳言现状与担忧:“居委会分不出人手照料,也分不出多余的钱雇人看护,老人在这儿是有风险的,万一出现急病,死到这儿了,责任算谁的?”

北京“十二五”规划数据,2010年百名老年人拥有日间托老床位数1张。

正如张寅生的遭遇,近日记者探访多个小区,日间照料室现状多为“只是有这么一说”。现实中,很多社区缺乏人手和资金,日间照料室早已废弃,甚至一些社区的照料室已变成杂物间。

得等10年的公办养老院

“公办养老院都不愿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谁真正想去养老院呢?我子女齐全,去养老院算个什么事呢?”张寅生和老伴眉头紧皱。但社区养老指望不上,他们又只能去找养老院。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疾病和不便,兆芬也开始寻找养老院。

“公家的,放心。”张寅生夫妇、兆芬、卢月爱的儿女都最先想到公办养老院。他们的理由大致相同,公办养老院设施完善、服务齐全、收费合理,更重要的在市区内,家人看望方便,“突然发病,送医院抢救都快”。

据北京市民政局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养老机构总数为401家,其中公办215家,民办186家,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2.9张。在数据上,公办占多数,但现实并不乐观。

张寅生带着老伴找了多家公办养老院,均被拒之门外,理由都是“满了”。

4年前,兆芬就在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和第五社会福利院登记排号。虽然多次电话询问,但答复至今都是“没床位,还得等”。

除了没床位,拒绝卢月爱的还多一个理由,“公办养老院都不愿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第一社会福利院是北京“标本”的养老院,位于朝阳区华严北里闹市区中的静谧之处。3月19日,记者探访该养老院,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分住不同区域,一所老年病医院就在院内。养老院内老年活动丰富,还有各种兴趣小组的课程。

一位老人晒着太阳,他坦言,这里不好进,“很多都是托关系进来的”。

3月20日,记者以家属身份咨询,第一社会福利院称,目前有1100张床位,前面排了7000多人,“老人要住进来,至少得等10年”。

记者调查数十家公办养老院,目前都是床位已满需排号,虽然不像第一社会福利院排了数千名,但数百人排号很常见。其中一些养老院的确不收不能自理的老人,“自理的还排队要住呢,何必要新添麻烦。”一家公办养老院人士透露。有的养老院还需要对入住老人进行面试和试住,不合格将被劝退。

城里天价民办养老院

拟定的收费价每月从8800元到3万元不等

去不了公办的,兆芬考虑城里的民办养老院,曾去离家两站的双井“恭和苑”试住。

“得离家近的,我舍不得那两只猫。”她说,以前是一儿一女,现在有两只猫,“就像还把一儿一女搂在怀里”。

3月19日,“恭和苑”的接待员热情介绍,“我们还未正式接收老人入住,老人可在样板间试住,一周费用1500元。”

“就像星级酒店”,是这家养老机构给人的第一感觉。单人间、双人间和套房,拟定的收费价每月从8800元到3万元不等。

8800元的试住样板间中,液晶电视、考究灶具,一应俱全。“8800元包括饭费,一日三餐不重样。”接待员说,从去年接受试住以来,约200名老人试住,“10多个已定下入住。”

接待员说,养老院正式建成后,将设有医务室,并和大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遇到紧急情况,不用等着挂号,会有绿色通道。”

看着“恭和苑”的规划沙盘,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咨询,“我退休金5000来元,有没有这个价位的?”接待员微笑着摇头。“住的一般都是退休干部。”工作人员坦言,低收入家庭的老人的确住不进来。200余床位,自前年试运营,只住了30来个老人。

兆芬试住一周后,居住环境、营养膳食、娱乐活动等的确吸引了她。但她还是选择了离开,“每月3000多的退休金不够”。张寅生和老伴退休金加起来六七千元,“看了几个城里的民办养老院我们住不起。”

“平头百姓,干脆就甭想。”卢月爱的儿女说,母亲退休金两三千元,子女也都年纪大了,各家并不宽绰。

让人忧心的郊区养老院

“都说找托儿所难,现在找养老院比那还难”

从公办到民营,从城里到郊区。“我们的要求被迫一降再降。”张寅生皱纹包裹的眼睛中流露出焦急和无奈。他和老伴开始打听郊区的民办养老院。

北京多数民办养老院都在郊区。整体相比于公办养老院,设施服务等差一些,但价格也相对便宜。

侯群英思来想去,最适合母亲的似乎也只有郊区的民办养老院。“看了好几个,看着揪心。”听说哪里有养老院,侯群英就过去看,还从电脑上搜,打电话问,一个个筛选。

两个月内,折腾了五六家养老院。不是家人对条件不满意,就是养老院嫌母亲太吵。“都说给孩子找托儿所难,现在找养老院比那还难。”侯群英说,找了半年才找到相对合适的一家。

记者暗访调查北京数家民办养老院,不少养老院没有独立医务室和医生,加之距离城里较远,老人的治疗和急救难保障。护工素质普遍不高,一些从农村来的护工不识字,就敢拿着药瓶给老人喂药。

2011年北京市政协调研数据,北京的养老机构中,只有100多家内设医务室,比例不足1/3。

说法

2015年养老床位达12万

到2015年,北京户籍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0万,占户籍人口23%;80周岁以上人口将达到54万,占户籍人口4%。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2012年政府老龄工作规划,建设100个具备综合管理服务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今年将开工建设1万张养老床位。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规范建设6000个社区(村)托老(残)所,北京市托老床位达到6万张,养老(助残)餐桌达到1万个。北京市老龄委规划,到2015年全市养老床位达到12万张,方能满足320万户籍老人中约4%老人在养老院养老的需求。据《新京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